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时代高校教师德育发展的哲学性思考

新时代高校教师德育发展的哲学性思考

作 者:白 洁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时代在发展,高校教师德育发展理念亦向前推进。哈贝马斯因其鲜明理论而为人所知,不仅在哲学界产生不凡影响,而且对实践活动仍有指导性意义。但在新境遇下,其发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面临窘境,因此,关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重思是必要的。新时代下,唯有将其交往理论进行批判性吸收并融汇于德育发展之实践中,方能适应新发展理念。合言之,要想推动高校教师德育在正方向上前进,积极性的理论和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是最佳组合、最佳后盾。

关键词:新时代;德育发展;交往理论;实践
在西方学者看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一种不可质疑之典范。在转换性上,意义不小。其理论对哲学是一种提升,对教育更是一种启迪。“对教育而言,哲学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指导价值。”现今,高校教师德育发展呈现层出不穷之问题,长此以往会制约高校长效发展。但即使如此,不能完全吸纳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要对其进行辩证性运用。
一、交往理论之德育功效
(一)现实境遇
根据条理分明之理论分析,如今的德育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病。其可被称作德目主义式结构。[1]其遵循着社会德育之指南,并且以非间接方式以期实现可量化之非宏观目的。当然,该结构如同山坡一般既存在向阳坡,亦展露背阴坡。其阴面即短处是可知的。主指:第一,非主动、非互动。学生不积极,同样不能和授教者产生双向式交流。第二,非微观、非具体。形而上式的德育条款将德育置于非具体化之处境。由此,其不能把握时代脉搏。第三,非自愿性、非吸收性。在通论意义上,德育并非根据学生特性进行具体之策略,反而是一种强迫式的。如此,致使学生处于受动之地。
(二)德育之特性
1.交往性
在人类世界众多行为中,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看作其中重要一种。他认为行为者如果不是按照自我为出发点而是互相理解、合作达成的活动,即为交往行为。[2]该行为是以理解为基本前提,进而双方形成的一种合作式双向活动。对于德育而言,即指师生之间的非单线互动。交往行为理论主张改变以往对德育之固论,创新其基础。惟其如此,方可摆脱窘境。
2.主体间性
笛卡尔以后,主体中心理性呈现新特色。第一,现代个体觉醒了。第二,主客体不再一元化,而是二分化。[3]由此可以判断,传统主体观并非多元性,而是单一性。哈贝马斯把主体间性看作一种双向共识。他的主体性哲学在史上具有转换式的里程碑意义。具体而言,指主体性哲学退位于后者。这一思想效用不凡,易提升学生主体性。旧的主体德育模式是一种对外部世界认识与改造的关注。在此种程度上,其缺失了对内部领域之思量。如此这般,单向度的主体性便退出历史舞台,紧接着,主体间性慢慢显露。
二、交往理论之难题
假使将交往理论视作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德育建构之灵丹妙药,那必然会有误入雷区之风险。理论究竟能否运用于实际中,这是一个非短期的探索过程。要知道,实践方能测试其真理性。
如果交往理论是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钢铁般的原则和逻辑之上的理性必然是其重要根基。若欲弄懂哈贝马斯之交往理论,了解前人之批判性观点是必要的。恩格斯对杜林之批判便可看出相关端倪。他批判杜林以原则为立足点。杜林哲学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世界模式论;其二,自然原则说;其三,人的学说。他在模式论中自主地指出一系列新型原则,效果不小。而后,将其运用于自然与社会中。恩格斯认为,原则先于事实,这是一种先验理论,落实到具体活动中阻碍重重。此批判亦可适用于交往理论。德育坚持交往理论之指导固然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如若完全如此,可能会引起诸多难题。毕竟,这种原则是犹如概念般抽象,德育是活生生的实例。因此,交往理论如果仅坚守于原则,对于德育而言,将可能是一纸空谈、毫无效力。
就实质而言,人即是社会关系之产物。人主体性之构建与确立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胡塞尔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由“生活世界”所界定的。[4]两个不同主体会在交往中形成主体间性或主体交互性。主体间性就是指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一种从主--主向主--客模式的转变。由此,主体间性成为一个重要范畴,以理性为基础的。如若德育在这种意义上发展,那它变成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互动。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其行为难免会与德育目标有所冲突。主体间性表明,一方的理性是不合理的。这样一来,德育便不存在了。
三、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德育发展之哲学性思考
从内容可知,交往理论难题在于它是从空洞之先验理性开始,然后企图由此落入实践。这不是个性理性主义,是一种普遍性的。它已然不是道德形上学。此外,它也不再预定绝对完善之价值理论。反之,以具体形式体现。“普遍语用学”就是这种。尽管如此,它并未摒弃普遍理性主义。该方式依然是坚持永恒不变理论之表现。
德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离开阶级性谈德育是天方夜谭。恩格斯对其有过探讨。他认为,阶级社会里存在众多阶级。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特别的道德观。毕竟,社会的齿轮在阶级斗争运动中前进。因此,道德是专属于阶级的。恩格斯曾经这样看待人类思维。他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非至上思维的人中产生的。由此一来,根据马哲思想,德育所要追求的普遍而非个别道德伦理不是如猴子般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是从历史的母胎中孕育而生。如果将普遍道德伦理作为始点来探讨德育,那么此种基点恐怕是与马哲对立了。
四、结束语
诚然,交往理论不是单个片面理论,其蕴藏的诸多观点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德育之建构是一种养料式的助推作用。但如若片面将其作为德育之哲学原则又是狭隘的,不足以体现哲学之辩证性与唯物性。简言之,对于那不可置疑之有益理论要置其德育于实践的土壤之中,方可使其生根发芽。如此,方可促进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小兰.中外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创新[J].东疆学刊,2008(1).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 3]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