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视角

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视角

作 者:李菲菲 (天津工业大学 人民武装部,天津 300387)


摘   要:本文围绕“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研究,旨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融入高校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助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退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探索

加强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期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有针对性地以“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群体融入高校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展开研究,旨在充分发扬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辐射带动和政治引领作用。
一、研究“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为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梦”伟大目标,实现部队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学生逐渐成为部队征集的主要群体。如今,随着强军目标的不断深入和“一年两征”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士兵数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比例逐步增多。
高校的这一个特殊群体愈发突显,就是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个特殊群体在军营和学校两个不同环境中进行身份转换,一定会显现利与弊。研究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生退役后重新进入学校学习,由于当前环境、身份、心理的巨大变化,使得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群体回到校园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内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并形成不同的思想现状。他们的思想特点有着很大的变化,如何解决退役大学生复学后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辐射带动和政治引领作用,使其快速转变身份,融入新环境新集体。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创新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精准性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群体正确思想的形成,校园生活的顺利融入,以及高校及管理部门教育与管理探索新路径。
二、“退役大学生士兵”开展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退役大学生士兵存在对于学校的规定适应性相对较差、短时间之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返校之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孤独和焦虑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是政府的福利政策不完善;二是高校重视程度低,缺乏展示平台;三是军队退役前教育缺失,退役后沟通不畅;四是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调适的失衡。
三、探索“退役大学生士兵”融入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
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入伍经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针对退役大学生复学后的落差感和思想变化,契合两者的交叉元素,通过发扬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军事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探索以“退役大学生士兵”融入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探索军事技能“学生教官”自训模式
退役大学生士兵有着过硬的军事专业技能,他们有着军人生活的磨砺和大学生的身份。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主体,锻造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官队伍,实施于军事技能训练本科生教学课堂。充分融合“教”与“练”,不仅有效提高了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其全程参与本科生军训教学工作,能够快速融入集体融入高校的发展。
对于新生来说,学生教官队伍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看齐,退役大学生士兵成为教官,不仅是学长学姐,更是榜样的树立。军训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程,是培养集体意识的重要窗口期,也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教官自训模式,达到双重育人的效果。退役大学生士兵自训不仅是培养锻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官队伍,更是对于新生的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探索军事理论“辅助教师”教学模式
退役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接受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备过硬的军事技能,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探索退役大学生士兵走进军事理论课堂担任辅教助教,选拔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成为军事课期中教学督导。
军事理论课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退役大学生士兵走进军事理论课堂,通过演讲党史军史、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等,结合自身参军入伍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不仅培养了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其他师生。结合本科生学习特点和思政育人特色,选拔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担任期中教学督导成员,将认知、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有机整合,以期使退役大学生士兵快速融入集体当中。
(三)运用军人集体心理特征,开展军事课程思政教育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对班集体的认同感有着模糊性的概念,表现在大学生活的自由开放性,同时表明集体对于他们的制约性。以“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为载体,他们有着军人生活的磨砺和大学生的身份。通过强化思想看齐,运用军人集体心理特征,以军事实践教育的育人模式,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借鉴军人集体心理的特征和规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培养优良学风。针对学院学生社团开展集体心理拓展活动,旨在有效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组织力,使其真正认同并融于集体。
(四)探索“赤子兵心学员大队”半军事化社团模式
为增强退役大学生士兵回归校园后的归属感,建立“赤子兵心学员大队”军事类社团,日常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周一三五进行日常训练,每周六全天进行军事共同科目训练,发扬勤训勤练、精诚团结的作风,发挥退役大学生的辐射带动和政治引领作用,助力推动全校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
依托“赤子兵心学员大队”等军事类社团开展国防活动,选拔并组建“退役大学生士兵习近平强军思想宣讲团”,在校园内、中小学、街道等开展宣讲,融合国防教育、四史教育、意识形态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填补当前针对“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领域开展思想政治研究工作空白的举措,凝聚大学生爱国主义共识,让退伍兵在各学院、社会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校形成崇军尚武的良好氛围。
(五)探索“国旗护卫队”共建发展模式
高校国旗护卫队有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群体,便于开展训练。广泛开展与中小学合作共建发展模式,通过强化红色基因教育,为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新平台。
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国旗护卫队与天津博瀚小学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军事课程思政立体教学体系中,通过建设民兵训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播爱国主义正能量。退役大学生士兵在基地实践中,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实践能力,而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基地建设中,促进军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四、结语
本文旨在围绕“退役大学生士兵”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研究,融入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通过探索军事技能“学生教官”、军事理论“辅助教师”、军人集体心理特征、“赤子兵心学员大队”“国旗护卫队”等新模式新路径,为当前高校围绕这一特殊人群特殊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填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