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作 者:郭 玲 (济源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济源 459000)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济源市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CJYC20161812)研究成果”

摘   要: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村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全面发展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学前儿童未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正是因为这样,全面推进农村4-5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的高度重视。因而,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就需要积极探讨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农村4-5岁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需要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监护和照管,因此不得不留在农村老家接受学前教育的4-5岁孩子。长期以来,受到祖辈隔代亲和无节制溺爱教育理念,现阶段农村学龄前儿童教师学历较低、教学水平有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有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健康心理需求、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4-5岁留守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困扰,如不愿与其他人交流、反感其他人的亲近、恐惧陌生事物等,这不仅造成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更容易对学龄前留守儿童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创伤。
基于此,为了实现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幼儿教师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转变理念,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作为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主导者和核心力量,幼儿教师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薄弱和教育能力的较低水平均是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同时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幼儿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健康积极心态的培养产生正向影响,从而夯实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基础。
首先,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彻底变革以往幼儿教育中“帮助家长看护孩子”、“陪孩子玩”等片面和错误的教学理念,正确看待农村4-5岁留守儿童在心理安全和情感陪伴方面的缺失,通过积极开展情感疏导来尽力填补其内心的情感空白,同时,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其次,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由学校、国家或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通过学习名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经验、调动社会优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途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进展。
二、优化环境,营造优质心理教育氛围
与其他年龄段学生不同,4-5岁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脱节的教育困境,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而,在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要特别重视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完善,从而为4-5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种优质的教学氛围。
首先,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讲,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每周定期邀请不同的幼儿到咨询室和心理教师进行沟通,从而确保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并针对其内心困扰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保障幼儿健康的心理水平;
其次,从精神环境层面来讲,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张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卡通手抄报,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来使幼儿受到健康心理的熏陶;或者可以定期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健康心理纪录片,以这种强烈的视听刺激来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除此之外,幼儿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1对1”帮扶活动,比如邀请那些因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性格孤僻的学生到自己家里,使其在一种爱与温暖的氛围中,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
三、家园共育,拓展幼儿心理教育渠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现阶段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全面促进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除了做好本身的工作,还需要积极寻求家庭教育的合力,从而通过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构建来提升家庭成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给与留守儿童必要的帮助和引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其个人发展、健康成长目标的实现。
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及时向家长或其他祖父母反馈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指导,鼓励家长或祖父母能够主动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以及时了解和疏通孩子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与之沟通,引导家长克服现实阻碍,以避免长期与子女分离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监管制度,如以详尽记载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临时负责人等信息以及其个人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等要素为关键内容的儿童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进行实时、动态检测。
结束语
总之,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先后涌入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地为城市建设而奉献。但从另一个维度来讲,这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衡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应当提高对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通过完善教育监管、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家校共育等途径,及时解决4-5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冯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甘肃教育,2021(21):2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