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是一种全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在学校和家长的合作下实现双方的高效配合,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数学这门学科并能更好地去学习相关内容。同时,“双减”背景下要想让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还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和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质量不断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师共育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家校合作的概念,并且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经验,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措施,旨在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研究
一、家校共育概念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利用各自所掌握的资源和信息帮助儿童获取新事物的行为。它强调家庭应扮演积极角色,引导儿童主动探索生活世界,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品质,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相应教育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家访交流机会,及时听取家长意见,倾听孩子心声,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最终达到家校关系融洽发展的目的。
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教学现状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目前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大,“应试教育”导致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大量死记硬背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小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较低,“题海战术”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部分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都严重阻碍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与锻炼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构建良好的家—学校合作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小学生群体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数学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本身并不熟悉,也没有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开展家校合作时一定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一)加强双方沟通,树立家校共育意识
想要实现家园共育的最大效用,必须注重多方协作。具体而言,需要教师以整体角度看待家校合作,重视彼此价值认同和价值观差异,并且要让双方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而达成双赢局面。同时还需关注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各环节协调有序推进,保障家校间相互信赖和相互支持,提高工作成效。只有加强学校和家长的相互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才有可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共建成果,为日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供帮助。所以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小学生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最终达到优化小学生数学成绩,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其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明确双方责任,合理进行家校共育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和教师的教学,两者的职责是一致的,但又是交叉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应该做到相互配合,互相监督,明确自身的责任,共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的进步。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组织课堂活动等义务;其次,教师还要及时反馈信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做好检查记录,保证孩子每天都按时完成任务;最后,家长也要给予足够的配合与指导,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氛围,促使儿童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总之,只有双方高效的合作,才能有效改善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小学生数学成绩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助力祖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三)丰富家校共育形式
想要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知识并具有较强能力,那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灵活的家校合作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小学数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辅导,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新时代下的学习生活,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其兴趣爱好,以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真正发挥出该科目应有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此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探索创新,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当中,以此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且有潜力的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付良生,汪会玲.家校共建 协同育人[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02):15-16.
[2]芦春桂,王莎.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2022(07):38.
[3]康晓岗.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20(Z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