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后喻文化背景城市养老服务内涵建设探索与对策

后喻文化背景城市养老服务内涵建设探索与对策

作 者:李清华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所属课题:2020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后喻文化背景下城市养老服务内涵建设研究》(编号:KY2020-07)

摘   要:提升养老服务内涵,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广州市为例,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观照,对后喻文化背景下城市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满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城市养老服务内涵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后喻文化;老龄化;需求层次理论;养老服务

一、研究背景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8.7%,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5%。[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老年群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现行经济架构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随之产生。同时,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拉开了“后喻时代”的序幕,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由年轻一代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不“适老”,造成老年人与现代社会的“数字鸿沟”。这些情况在城市尤其突出。科学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和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新问题,提升城市养老服务的内涵,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广州养老服务现状
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9.95万人,占比1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01%。自2016以来,广州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保持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87%。[2]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州养老服务现状,课题组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关照,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州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进行调研,并结合官方数据及媒体报道等进行了分析。
(一)生理需求有保障
生理需求是老年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吃、穿、住、用等要求,即“老有所养”。调查显示,广州老人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占比86.1%),社区照料和日间托老服务为辅(占比10.2%),少数老人(占比3.7%)入住养老机构,这与广州“906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吻合;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老金,每月在2500元-5000元的占47.2%,5000元以上的占20.4%;部分老人还有来自子女亲友的经济支持、物业等收入,以及政府提供的长者高龄补贴、机构养老服务补贴等。近九成(87.96%)的广州老人对基本生活保障持满意态度,且收入水平与基本生活保障的满意度正相关,“老有所养”基本实现。
(二)安全需求基本满足
安全需求是人类对于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等的需要。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老年人尤其关注身体健康和医疗保障,即“老有所医”。调查显示,广州老人对慢性疾病保障非常满意(90.74%),但大部分老人(93.52%)对重大疾病保障比较担忧,对各级医院“人多、挂号难、等待时间长”不太满意(占比76.85%);65.74%的老人对部分医院取消线下挂号不满。
此外,由于对于诈骗行为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较弱,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导。调查显示,42.59%的老人有被骗的经历,主要是打着健康旗号的诈骗活动、互联网诈骗和理财陷阱;88.71%的受骗者曾遭资金损失。
(三)情感需求满足度低
情感需求包括爱与归属的需求。若情感得不到慰藉,精神缺乏寄托,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自我否定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家庭关爱和“老有所乐”非常重要。
人到老年,家庭生命周期逐步进入“空巢”阶段或“解体”阶段。调查显示,和孩子一起居住的老年人不到一半(占比47.22%);老年人的子孙照护需求满足度较低,主要照护者为子女的仅占35.2%,主要照护者为配偶的最多(占比46.3%)。对此,大多老人表示无奈,“尽量不给子女增加负担”。
社会参与方面,52.78%的老人参加了一项以上的团体活动(频率≥1次/周)。但由于“不会用智能手机出行不便”“身体不佳”等原因,仍有将近一半的老人(占比46.3%)成了“老宅族”。老年人依然习惯通过电视进行娱乐活动,但普遍反映智能电视对老人“不友好”。互联网也重构了老年人的闲暇生活,54.63%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3小时,不知不觉成为“网瘾老年”,社会参与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设备应用不适老、坑老“陷阱”多等难题。
(四)尊重的需求满足度较低
尊重需求包括外在成就认可和内在价值肯定。老年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生活经验,有“老有所教”的愿望。但随着远离职场,大部分老年人失去了在职期间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不得不“回归家庭”或处于“赋闲”状态,容易产生失落感。在家庭内部,受后喻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往往认为“老人言”多为不合时宜。“老有所教”的愿望较难实现,老年人的外在成就认可满足低。
同时,老年人也有“老有所学”的需求,希望能紧跟时代潮流,丰富老年生活的同时实现自我肯定。但调查显示,在学习途径方面,43.52%的老年人“问孩子”,32.41%的老年人选择“网上搜索”,部分老年人“向邻居、朋友等请教”,仅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参与过老年大学或老年教学点的学习。对此,老人们的满意度较低,普遍认为子女耐心缺乏,更希望跟同龄人一起学习或者跟志愿者学习。
(五)自我实现未得到满足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体现生命的价值。调查显示,老年人希望能有地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由于身体机能等限制,这一愿望较难实现。被调查者中仅有12.04%仍然长期稳定地从事一份工作,15.74%的老人参加过志愿活动。“老有所为”仍是大多数老年人不可触及的梦想,且年龄越大,自我实现的难度越大。
综上所述,广州老年人生理需求满足度高,安全需求方面基本得到满足但仍需提升,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相对匮乏。养老需求由“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向 “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转变。
三、后喻文化背景下城市养老服务内涵提升策略
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对于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有着重要意义,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主导,多方合力,完善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广州通过构建人人可享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兜底保障与激活市场“两手抓”,为老年人提供了可及、多样以及优质养老服务[3],也为城市养老服务内涵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广州经验”。一是加强制度设计,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扶持措施,明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出台政策文件和配套标准,为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系列政策提供法律基础。二是加大投入,为长者发放高龄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机构养老服务补贴、家庭养老床位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减轻老人和家庭养老的负担。三是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以政策推动社会力量提供养老床位、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长者饭堂、家政养老服务,由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服务的家庭养老床位等,建立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多方合作,老人受益。
 (二)推行老年重疾险,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对于重大疾病的担忧,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年纪越大,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越高,导致商业保险的重大疾病保险的投保年龄限制较高,一般超过55-60周岁,保险公司就会拒保。因此,可以借鉴长护险的试点经验,推行适度普惠型的老年重大疾病保险,采取个人、医保等多元筹资机制,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帮助家庭减负的同时,释放更多养老服务需求。
(三)推动数字适老化,提高老年群体社会参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数字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一方面,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兜底保障,为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障碍。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尊重并主动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化需求和使用习惯,积极打造适老化设备和应用,提升数字设备和应用的安全性,帮助老年人防范诈骗风险。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审核和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营造敬老孝亲风尚,给予老年人精神愉悦
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持续推进助老爱老服务,以全民关怀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尊重与爱的需求。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方式,是老年人精神和情感生活的最佳动力来源[4],家庭成员既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更要给与老年人更多的陪伴,从精神上关爱、理解和尊重老人,给予老年人足够的精神慰藉。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敬老孝亲教育,组织“为老”实践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小手拉大手”,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
(五)构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养老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公益事业单位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可向老年人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让老年人在活动中获得情感归属和寄托,增强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开设符合老年人需求和特点的课程,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普及新知识、新技能和反诈骗知识,鼓励老年人通过再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我认同。
(六)鼓励 “老有所为”,促进老年群体自我实现
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提倡老人互助、自助,提升老年人组织、参与活动的能力;发挥老年团体的引领作用,鼓励和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基层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活动和老年维权活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鼓励老年人加入老年志愿者队伍,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帮助弱势群体、关爱青少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加强养老服务内涵建设,就要顺应老年人的新需求、新期待,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生活、娱乐、文化的社会支持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d7c/202111/P020211126523667366751.pdf,009.
[2]广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统计局,2020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EB/OL],http://wjw.gz.gov.cn/xxgk/shgysyjs/content/post_7987101.html.
[3]陆浩、黄浩苑,兜底保障与激活市场“两手抓” 盘活养老资源  广州构建基本养老服务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21-11-4(第008版).
[4]胡爱敏,高速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的着力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观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2012.12,92-97.
[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5号)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