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阶段当中的特殊阶段,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也成为了当下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学前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和优化,课程故事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别的表达方式和记录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势,逐步被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所认可,从而运用到幼儿园的课堂当中。但是在开展课程故事教学时,对课程故事的开展和实施以及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引领等方面依旧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幼儿园和教师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故事进行概述,分析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在开展课程故事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故事;实施开展;策略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故事作为学前教育当中特殊的表达和记录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教师认可,从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更有幼儿园因为长期开展和实施课程故事,积累大量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故事,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故事还因此被编录成图书公开出版和发售。
一、幼儿园课程故事的特点
(一)叙述真实存在的事件
幼儿园的课程故事来源于真实发生的在教育实践当中的事件,最大限度的从故事中还原当时教育实践的经过。不管是优秀精彩的教育课程,还是存在问题和效果不佳的课程实践,都应当完整的被记录下来,避免出现经过美化后将虚假的课程呈现出来。
(二)来源于日常生活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游戏和生活过程当中不断接收和理解各项知识和技能。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要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并且结合大自然当中存在的所有因素、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幼儿园等各方面,作为幼儿课程故事的题材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前教育是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意义。
(三)多方面与幼儿进行互动
幼儿是开展各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这里的与幼儿互动不光是在课程教学中,故事的展示与课程相互结合,还要将幼儿带入到课程当中,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就是幼儿与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例如: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
二、幼儿园开展课程故事的问题
(一)只有课程没有故事的呈现
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在进程课程故事教学时,认为课程故事就是为了将课程展现出来,从而习惯性的从课程的基本要求出发整理课程故事。这样的课程故事只是将课程进行流程的介绍,没有体现出任何故事的特征,也没有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就更不要说对后续工作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只有简单的叙述,缺乏思考的过程
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将课程故事从头到位的叙述完成,而有些课程故事只简单的流水账,或者就是一些单纯的对话记录。这样的课程故事看起来是很完整的,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和思考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更有的课程故事直接忽视掉教师作为幼儿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完全看不见教师对课程故事的分析记录和任何支持引导工作。例如:教师在叙述课程故事时,将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清楚,看似没有缺失任何一部的讲解,但是仔细发现教师在此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只是进行叙述过程,并没有看到幼儿的参与过程和思考过程,更加没有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单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无法兼顾到幼儿
幼儿园之间也存在差异化,园内的班级也存在不相同。同时教学环境的不一样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的多少,对于课程活动的开发也完全不同。就算是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在面对不同的幼儿也应当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在课程故事的教学和展示工作上依旧存在相同的模式,并没有结合各项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变。并没有体现出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地位,只是将课程故事进行简单的展示工作,忽略掉课程故事当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灌输的教学流程,而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思维能力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来说还太难理解和接受。应当实施和开展适合幼儿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的动手活动和操作过程中,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体现出幼儿在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教学角色。
三、幼儿园开展实施课程故事的策略
(一)课程事件的选择要有主题和意义
课程事件是课程故事的重要构建内容,而面对复杂大量的课程事件时,教师应当进行筛选和整理,才能够将贴近主题、表达清晰的课程事件添加到课程故事当中。在选择课程事件时,所选择的课程事件要符合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产活动,事件当中要能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完成教师安排的课程故事,真正体会到课程事件当中的意义。拥有主题的课程事件,无论是在开展教学时还是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都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故事的作用,教师可以按照事件的主题内容有序的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会对事件的理解出现混乱模糊的现象,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动。例如:开展种种子,教师为每位幼儿发放一个小型花盆、一把塑料铲子,然后带领幼儿到园内有土的地方开始挖土,塑料铲子本身就不容易挖土幼儿又不会使用技巧,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对土壤浇一点水,方便挖土过程,然后将植物种子发放给幼儿,让幼儿将种子埋在土壤当中以后再给种子浇水,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有的幼儿会给种子浇大量的水,而有的又浇非常少的水,那么教师就要提醒幼儿,并且告诉幼儿该浇多少水合适。让幼儿自主完成所有种植工作。
(二)采用多样化叙述方式,突出课程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叙述课程故事当中,可以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例如:边叙边议的方式,教师将自己对课程事件的理解和反思,加入到课程事件的叙述当中,避免出现单一枯燥叙述过程,而且教师的理解和反思也可以引导幼儿的思维。同时突出课程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增加课程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描述性的语言能够很好的贴合幼儿的身心特征,更加容易让幼儿理解。还可以使用感性的语言,增加课程故事的美感,通过感性的语言将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理念完美的体现出来,从而提高教师在进行课程故事时的感染力。例如:形容动物时,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赋予动物人类的形象美化动物原本的形象特征,加深幼儿对动物的理解和认知;采有夸张的形容方式,扩大对幼儿的认可和鼓励,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采用反问的方式,提升幼儿对事件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幼儿可以通过自主思维明白课程故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明白自身应该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思维能力。
(三)循序善诱,不断进行反思和深层次的思考
调查研究发现,学者们在反思过程中都会进行技术上的反思、情境上的反思、辩证上的反思三个层次上的反思。而幼儿园的课程故事的反思应该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反思工作,并且注意当中情境反思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帮组反思工作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幼儿园小班课程故事当中,雨天的创作这一课程事件,幼儿积极参与到课程故事的创作当中,教师应该反思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予的技术支持有哪些,然后是对应的情境是否可以进行塑造和提供,并且反复询问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什么,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幼儿创造出最贴合课程故事的课程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有效开展课程故事,是帮助幼儿学习和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和幼儿园应当重视课程故事的研究和开展,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逐步应当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观和学习习惯,帮组幼儿在之后的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思,并结合生活不断总结生活经验,为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当然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复追问自己,从而引发自身深层次的思考,才能逐步提升课程故事的影响力和价值,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和自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凤.幼儿园课程故事的现实问题与理性思考[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2(01):36-39.
[2]刘颖.源于生活的幼儿园课程故事[J].天津教育,2021(14):119-120.
[3]张莉.从编辑的视角谈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J].传媒论坛,2020,3(20):90+92.
[4]舒婷婷,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审思:内涵、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