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和“双减”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为现实依据,利用教学案例为佐证,分析论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从“聚焦点”(历史价值建构)——“突破点”(学科关键能力)——“支撑点”(史学品格)等三个方面对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再思考。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创新
引言
时至今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历史学科而言,已经历了实验、推广、初中2011版新课标修订、统编教材全国施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明确界定了历史核心素养等阶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必将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4大特点的初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作为初中历史老师目前应该如何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转变,以适应新课标修订颁布后的教学要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笔者在履行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和学科培训的职责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一线相当一部分老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还相当困惑,教学中可谓是“老调重弹”。这既背离了国家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改革大方向,也不利于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地。基于此,笔者拟就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创新课堂教学进行再思考,以此抛砖引玉。
一、素养凝练目标 精细教学预设——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聚焦点
2011版课标明确规定:“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由此可见,课程学习目标是整个课程设计思路的重心。“凡事预则立”,当前应该由三维目标转向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课程学习目标可先借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应将历史核心素养作为聚焦点。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行为更好地体现这一新思路,课前就必须重新研究教学的预设。
教学预设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为什么学”(课标与素养衔接的解读)——“学什么”(统编教材剖析)——“从哪里开始学”(学情特点)——“学习中心灵魂是什么”(素养凝练目标)——“学习重心和困难是什么”(重点难点)——“怎样学”(学习过程策略)——“学得怎样”(学习评价)。由此可见,课标如何与与素养衔接是导航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从哪里来),学情特点的把握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从哪里切入),素养凝练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属(到哪里去)。笔者认为,教学归属可归纳为价值建构、史学品格、学科关键能力,教学预设关键在于“为什么学”与“到哪里去”,即用历史核心素养凝练目标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处理呢?
笔者认为要强化课程意识,建构历史价值。当前进行教学预设一定要不断强化历史课程意识,以当前课程标准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衔接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让学生进得来、学得进,学有所得。这一点对于目前创新历史教学尤其重要,笔者选取典型问题侧重论述。
历史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综合性强,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困惑着许多历史老师。这就要求对历史课程要有融通意识,聚焦点应在历史价值的架构。如“唐诗宋词”,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重心在于形成传统文化的历史认识、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建构,否则就会上成语文课。又如科学技术领域,七年级上册“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本身不在于农业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其农业思想的核心价值“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九年级下册“牛顿”,也不在于牛顿的几大定律的科学普及,核心在于构建“科学精神”这一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否则就成了物理课,也就偏离了素养凝练目标这一课程意识。那么,如何进行素养凝练目标建构历史价值呢?
如在学习“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预设时的思考过程:内容重心(秦始皇和统一措施及影响)——学生:了解了什么(知道秦始皇这个人)——未学历史前就知道——为什么他的名声这么大?(学生可能不会回答)——他做了些什么?——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历史思辨)——这些措施为什么使他名气这么大?由此,开始反推:对照课标,用素养凝练目标“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信心和自豪感”和“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就会,也就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需要“国家统一意义(多元一体的格局)及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从而建构起本课的历史价值。
二、素养突显能力 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点
历史5大核心素养中,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表现,但彼此不是截然分离的。“史料实证”是学科本质特征,要靠“历史解释”来输出,“历史解释”可谓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学科关键能力的体现,在解释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即“家国情怀”,从几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一定是课程的主体,忽视了这一点,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会成为空话。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就要真正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行为预设,不能流于以前常见的“学生活动变成学生乱动”“课堂热闹而思维静悄悄”的乱象。关注学习主体,做到“制定教学设计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学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教学媒体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验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即教学要重视起点,才能回到归属点“到哪里去”,下面以“孝文帝改革”的创新教学进行分析说明。
依据课标与素养的衔接点,挖掘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细节史料,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链的引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知道北方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升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在问号追问问号中,激发学生历史审辩式思维,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及北方民族地区的大交融内容的学习,基于历史细节史料的问题探究,强化学习主体意识,在过程中形成历史认识,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培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家国情怀”。
三、素养熔铸品格 践行重构路径——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支撑点
2011版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有7个突出的特点: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创新的支撑点,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探索素养立意下的教学范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具体地说,教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思,有思考,才有生成,有生成,才会建构历史认识,形成历史思辨的史学品格,“突出强调探究式学习”,要用策略改变教学行为,才会生成创新的方法,才有创新教学范式的形成,学才会真正有所获。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课改推向纵深发展的课堂教学障碍,也就是我们教学低效的困惑所在。
寻找支撑点,走出困惑,笔者认为要在践行教材解构和教学重构这两个寻找路径来培育学生的史学品格。仍以“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
首先是教材解构:基于历史阶段特征,该时段可以概括为乱——苦——融的历史演进,而淝水之战只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长时空下的一个史事,由此将其看作是北魏改革的一个背景,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延续,可以从长时空来看,就是改革的影响。
然后进行教学重构:(1)立意:依据2011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如前所述,解读与素养的衔接点,并从部编教材古代史的5大重要问题之一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切入,即民族认同,并根据教材三目内容的内在逻辑,民族交融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即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主题。(2)突破:依据2011版课标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内涵,按照“民族交往伴冲突,推动民族交流;民族交流促改革,推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大发展,和而不同;民族交融成一体,和同为一家”等几个环节来建构学生的历史认识。
通过上述两个路径,最终使学生与历史“共情”,“学史有悟”,形成历史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史学品格。
重构后的创新教学探索也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范式。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课程内容是“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如何落实“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呢?按前面所述课标与素养的衔接点,战争过程中的史事是为“因”,南京政权覆亡是为“果”,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基于内在的历史逻辑,就可以采用推理教学的范式进行。战争过程可以选择诸如渡江战役中亲历者“马毛姐”的口述史料(史料实证),让学生研习这一史料后,写出感悟,就会建构起对胜利原因的历史认识。
以上所述只是从实践层面对问题进行初浅的理论探讨,从教学设计——上课——反思——教学重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笔者认为,方法犹如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不能复制但可以创造,创造方法就是得法,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后的教学范式创新才有实际意义。因此,笔者对各种历史教学方法论在此没作论述,主要从实践中的问题层面,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得法”进行了再思考,希冀形成经验→反思→批判→同化→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朱汉国 闫璟 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5]《历史课程标准究竟该如何把握》(赵亚夫);
[6]《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朱汉国 张汉林 王小琼(中学历史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