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笔者把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学科,积极探索劳动育人的新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从语文教材中挖掘知识点、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写作教育及作业等几方面,探索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渗透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学;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如一年级讲授《小白免和小灰兔》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教二年级《风娃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多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情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欢”的意识。教三年级《赵州桥》时,让学生明白赵州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结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教五年级《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教《落花生》时引导学生明白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通过品读“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让学生感受“花生”的可贵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教《小猴子下山》、《手指》、《刷子李》、 《鲁班造锯》、《竹节人》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善于观察和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文本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需要老师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元素,灌输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常规课文外,还有“知识链接”、“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低年段还有“和大人一起读”、高年段有“写作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等等,这些内容中,往往也包含着许多劳动元素,教师可以相机抽取相关劳动知识点,给学生灌输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日积月累栏目中很多名言、谚语、成语都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着许多生产劳动的常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含义的同时,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渗透。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都包含着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给学生拓展相关生产劳动的常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如教二年级下册《二十四节气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歌中找出包含的二十四节气,并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然变化规律确立的特定节令。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还有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俗语:立了秋,把扇丢。二八月,乱穿衣。夏雨少,秋霜早。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都蕴含我国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中的日积月累栏目中,还有不少归纳春、夏、秋、秋四个季节特点的成语,这些内容仿佛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结合这些成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农业生产规律,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能收成,什么季节会有什么变化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学习《江上渔者》、《悯农》、《四时田园杂兴》等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借助口语交际“做手工”、“剪窗花”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学习《春节童谣》、《端午粽》等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寻找习俗中包含的劳动元素,如大扫除、包粽子等,让学生在劳动中继承优良传统。
三、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在中高年段安排了四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别是:三年级下册《我国的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下册《难忘的小学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以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前提,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是促进两者发展的新途径。以教授三年级下册《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动手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等,既是对知识的探究,也是劳动技能的提升。又如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活动,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创编小诗、诗歌朗诵会、制作手抄报等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享受合作劳动带来的快乐。学习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时,可让学生搜集汉字的来历,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通过开展猜字谜、讲谐音带来的趣事、书法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素养。
四、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脑力劳动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活动。如果教师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在课外的劳动中丰富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就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如三年级写“那一次我真高兴”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与劳动时难忘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参与劳动是快乐的;能帮助父母做家务也是快乐的;学到劳动知识是快乐的;品尝劳动成果也是快乐的;在劳动中取得进步是快乐的;从失败中明白道理是快乐的,就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更广了,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劳动实践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小学统编教材中,很多写作主题都与劳动有密切关系,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四年级“写观察日记”、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介绍一种事物”、六年级“XX让生活更美好”、“我的拿手好戏”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寻找素材、丰富情感、充实内容,在劳动中观察、感受与提升,在写作中弘扬劳动精神和表达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让学生学会主动将劳动与习作相融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创新语文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有新的突破,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倡导的“轻负高效”的要求。思考,在交流中提升。这样既促进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学生作业的负担。如教学生写观察日记前,先布置他们种植一种植物或喂养一只小动物,如:小鸡、小猫、小鱼等,让学生在动手种植与喂养的过程中进行观察,用照片或文字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定期举行交流分享会,评选“种植小能手”、“观察小达人”等奖项。这样,同学们就在兴趣盎然的劳动中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记录,促进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又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美食》这篇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的美食,收集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以及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学习制作一至两种美食。还可以在班里举行美食大会,让孩子们都把自己新手烹调的美食带回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向同学介绍烹调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同学们劳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
[2]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年7月7日
[3]孟媛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论坛.2021,(29)
[4]杨荻梁、博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融合与渗透研究》,天津教育.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