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需要拓展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来说,教学中更需要做到由古看今,从历史事件的讲解中渗透进家国情怀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强烈的家国观念。本文讲解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并对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进行了浅析,期望可以给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及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想,但是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其思维逻辑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高中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中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三观,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树立强烈的民族精神,能够明白大是大非。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以及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
一、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高中历史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了解到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这其中便蕴含了许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的概念。通过历史课文中诸多人民英雄的真人真事让学生感觉到中华儿女的铁骨铮铮,例如:邓世昌、林则徐等人,学生在了解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时,也会自发的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学习其身上的优点,包括正确的三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白国家的概念,家庭的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明确的分辨事件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帮助学生完善其人格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导高中生的成长。
(二)协助高中德育教育的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每个阶段的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知识的教育中,对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来说,将家国教育渗入到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协助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教育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其关乎着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都能受到他人的尊重。高中的历史教材中不乏有诸多良好品行的历史人物,通过真人真事来感染高中生,了解到何为“德”,明白从什么方向去做一个良好品行的人,引导学生对德育概念有正确的理解。通过在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做到一课两育,既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1]。
(三)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社会不断发展,祖国日渐强大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条件良好、没有战争、互相尊重的时代,不少人感受不到国家的安稳是无数个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着顽强的精神拼搏才得到的结果,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下,现下的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难以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历史课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家国情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具有大爱的优质人才。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的讲解也不会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之中,通过对课文知识的拓展,学生能够更加明晰各个历史事件节点背后的故事,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为祖国培养具有坚韧不拔毅力、能够明辨是非、有大爱的高质量人才。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
(一)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对课文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记录,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中学生只能明白存在这个知识点,知道这段历史,但是不能做到让学生明白其背后的意义,仅仅只能做到知其然,并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这种教育模式非常不利学生的后续成长。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的观念,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做到真正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开展高中历史的教学,教师在课堂开始以前准备好与课堂有关的历史事件还原视频,在课堂知识讲解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并且通过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展现历史事件,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事件中人物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可以邀请学生自行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表演,在表演的准备阶段,学生要自行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并且还能做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更高,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减少学生上课“开小差”的现象,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对教学知识进行探索。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更能准确理解到家国情怀的概念,情怀本就是较为广泛的概念,通过文字的解释难以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其内涵,还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对这种情怀进行感悟,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思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仅是在教学的课堂之中,还可以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历史阅读资料放在教室中供学生自行浏览观看,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对留下的读物进行筛选,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这样学生所阅读到的书籍越多,就能越透彻的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帮助其自身建立家国情怀的概念。
(三)用历史真实事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所讲解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其发展时间较长,难以做到完全还原,仅有史料中记载的内容能够流传下来,能够纳入课本的历史内容相较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说也相对较为简单,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适当的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在历史课本中大部分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都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可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高度还原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历史课本之中的《鸦片战争》、《新文化运动》等课文之中,陈天升、关天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便很好的体现了家国情怀,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能够从这些英雄的事迹中学习到诸多优良品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
三、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课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历史课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可以做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课本知识,还能够做到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使教师的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新课改政策的推行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基于这一先要条件,在历史课堂中融入国家情怀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行为,需要各位教育工作者进行社内思考研究,并将这一想法得到良好的应用落实。
参考文献
[1]宋会敏.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摭探[J].成才之路,2021(24):96-97.
[2]刘忠骅.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1):113-114.
[3]李涛.新时代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