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升级意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应用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四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努力创设理想教学情境,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心理品质的运作,形成学习动机激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优质的心理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综合发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发挥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有以下体会。
一、介绍作者巧设情境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情感真挚,审美品味,为作者本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及其独有的人生感悟都会灌注到他的作品里面。因此,学习一篇课文,等于和一位思想丰富、人格独特的伟大人物对话。这种对话就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课文作者的奋斗精神、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找一些和课文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用课文作者和与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如教科书选入了当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余秋雨,舒婷,张抗抗,余华,牛汉,他们的新鲜“案例”很多,可以多媒体显示,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有较大的影响力。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亦可插入课堂,而学生对他们很感兴趣。利用课文作者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意,不能只局限在讲解课文之前,而且应该贯穿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在讲课文之前对课文作者进行一些介绍,然后进行课文探究。但如果把作者的一些情况融入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妙在谈笑间,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学生都比较熟悉,不宜过多介绍,重点介绍课文时代背景。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与鲁迅有关的教学情景。或介绍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帮助,对文学青年的扶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出示有关的视频资料。这样,既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人文品质教育。
二、依据内容随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料的情况。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奇思妙想,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时,一般认为学生对范仲淹应该很了解,就直接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词题旨的理解。但发现学生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理解得不是很深,不透彻。可能是学生对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的事不了解,对古代官职不太了解。便给学生讲了范仲淹带兵打仗的一些事,学生们马上就理解了这句话。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得以顺利的进行了。学习《老王》这篇课文时,教者有意在前一节课提到了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同时,多媒体显示了“有感于钱氏”。同学们不解其意,教师解释说,在中国现当代史上姓钱的人中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而且他们的文化价值很大。同学们往往窃窃私语,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钱姓的几个人,“欲擒故纵”,下课了,请同学们课后查查资料,找一找姓钱的名人。次日课堂,学生就主动地说出了自己找到的姓钱的名人: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伟长,以及现在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等。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长钱瑛,还有的学生甚至说了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这时,又可以由钱钟书的一些事引入新课的学习,再举例杨绛的实例,如选择发表于《文汇报》的《杨绛的魅力》朗读部分章节,先认识其人格,再学习课文,可更深理解文章主题。这种教学情景的设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品德,激发了学生情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渗透信息鲜活情境
教学余光中《乡愁》,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有关意象。同学们基本上都找对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当我要转向其他教学内容时,一个同学站其来问:“什么是意象?”这时,有的同学在笑,有的同学在观望,有的同学在倾听。我就对全体同学说:“我给大家讲讲‘花’的意象。花是客观之物,但是当诗人或词人的主观情感不同时,‘花’便有了感情,又因为作者的不同,他们笔下的花的意象就不同。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和‘落花无声,人淡如菊’,这时花中的情感就很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时花中的情感就浓郁。怎么同是花,而情感会不同呢?是因为花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不同,成为不同的情感物。”意象可以理解为客观之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体。意象在诗歌里不可或缺,在散文里亦常用,及时创设“花”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意象的概念,而且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透析解百索子,作香角子,剪红纸,煮鸭蛋……从某种意义说,它们是民俗里永久的意象,虽然各地民俗有差别,但有共性。结合本地民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意象情境互相感染、互相应对、互相启迪,扩散思维,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本身丰富多彩,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流光溢彩,这可以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