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周 艳 (贵州省纳雍县居仁中学 55330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创新课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及人格,因此,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文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师德上、学识水平上起表率作用。为此,我认为教师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教以来我一直都很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始终践行师德操守,并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二是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以前,我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把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新课改以后,我积极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之中,先后经历了新课程通识培训、校本培训及初中老师文化业务考试,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走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切都得益于新课改的功劳。
二、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有了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教师课堂语言的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课堂上,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交谈的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真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不再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了。思想品德课就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要讲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基础,在这一环节里我们新教师应该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探讨,争取每一个问题都能在备课环节都考虑周全。多与别人交流,向别人学习好的例题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备课环节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勤于研究最新的理论动向,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在备课环节就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因此,在备课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了解学生: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三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四要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实际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等。
上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没有预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感情、智慧等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需要探究的问题随时会有新的生成,是回避还是即时解决新的生成问题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点。水平高的教师在备好课的前提下,课堂上依据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善于放开教学,灵活地驾驭课堂,引领着教学遵循着预设的目标前行,而一旦出现新的生成,能及时发现新生成问题的意义,捕捉新的灵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游刃有余地解决新的生成,使课堂平添出许多风采和亮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正的好课不是按预设的讲稿背着讲出来的,是居高临下、即兴发挥、运用自如的结果。
四、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下聊天时都会兴高采烈地议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或者是突发事件。但是,学生却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课上无精打采,失去了课下高谈阔论时的神采飞扬。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当前形势、事件相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将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一种智力活动,课堂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要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科学、系统地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