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村志编修的探索和思考

村志编修的探索和思考

作 者:王志良 (郓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山东 郓城 274700)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指导有条件的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编修。”党和国家对村志编修高度重视,已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当前,随着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地方编修村志的热潮正在兴起。本文就村志编修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编修村志的意义
村庄,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聚居形式,是一个国家基本的组成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华夏儿女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摇篮。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分布在天南海北近百万个村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不同,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相较于城市,农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积淀深厚的传统农业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那些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村庄,那些古槐古柏、老碾老井因拆迁而消亡。一些村庄原有的功能正在消失和转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村志的编纂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和现状的志书,也是对一个村落社会发展缩影的集中体现。编修村志,可以具体细微地记载一村的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技艺、土特产品、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为研究地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史料。编修村志是抢救乡村历史文化的迫切需要。随着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化,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也逐渐消失。用村志来记录村庄的人、事、物,抢救乡村历史文化,已成当务之急。编修村志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村志是记载一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百科全书,通过村志可以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可以看到新旧社会的差别,从而激发人们爱国爱村爱家的热情。村志是留住乡愁,记住乡音,向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总之、村志既是重要的地情资料,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存史、资政、教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村志编修班子的组建
村志编修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修志班子。首先要组建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任副主任,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退休村干部及公职人员、德高望重的“明白人”任委员的编纂委员会,由分管副书记或副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上传下达,组织协调。村志编修一般应由10名左右的编修人员组成修志班子。要选好主编,主编必须具有一定的写作、编辑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热心修志。主编最好从本村的退休教师、干部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中选聘。要选用村里的“明白人”参加修志。所谓的“明白人”就是指本村中热爱学习,知识面较广,年龄较长,对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各个历史时期本村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村里的奇闻趣事和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家家户户的情况。既要选用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专业人才,也要选用曾从事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在工作分工中注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应聘请一名从事过修志工作的专业人员,自始至终指导志书编修工作。修志工作启动前,还要聘请市县专家举办修志培训会,组织编修人员系统学习修志业务知识,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志书的编修质量。
三、村志资金的筹集
村志编纂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编纂人员的工资、征集资料的费用、差旅费、餐费、印刷出版经费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村志编纂出版难主要难在资金上。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庄可以由村集体负责,而大部分经济薄弱的村一下子拿不出这笔钱来。这就需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编纂出版资金。可采取“四个一”的思路解决,即村集体自筹一点,乡镇扶持一点,市县奖励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赞助这种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可印发一份致全体村民的公开信,说明编纂村志的意义,编纂村志就是记录村民自己的生活,让村民留住乡情,记住乡情。重点发动企业老板、致富带头人、退休或在职的工作人员,号召大家主动捐助资金。一般来说,只要做好发动工作,仅社会赞助这一项就可全部解决编纂出版资金问题。
四、村志资料的收集
村志资料的收集可采取多种途径。一是查阅各类档案、文献、书籍、报刊资料。不仅要查阅本村积累的档案、账目、报表等,而且还要查阅乡镇、县、市及有关部门单位档案和发表刊登在各类报刊书籍上与本村有关的文章。特别是要查阅本村各姓的族谱,乡镇部门留存的资料,县志年鉴等。二是进村入户走访搜集整理口述资料。印发《致全体村民的公开信》《村庄情况调查表》《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材料,广泛发动群众,使村志编修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留死角。对重点人物、重点事件需多次入户调查,反复核实。村庄里的老人是村里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应逐一登门拜访,做好记录和录音录像,整理出口述资料。每个村庄都有一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在外工作人员,一般可电话联系搜集资料,特殊情况则需要长途跋涉当面座谈,采集记录口述资料。当然,对于这些口述资料,还需要多方考证、去伪存真后方可应用。三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资料。村庄、文物古迹、古树古木,不同社会时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照片和实物都有可能流失在社会上,村里或在外工作的部分老人家中也可能珍藏着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动员会等各种方式发布通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资料。对征集到的资料,必须认真鉴别和审核,准确无误,方可入志。特别是对来源不同、记述不一致的资料,要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反复考证。
五、村志编修的特点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事物的小志,以微观记述为主,尽可能细化记述本村的微观情况,记人、记事、记物要具体、详细、深入。注重记载本村特有的事物,注意写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及结局,详记有特色的内容,记县志、乡镇志之无,详县志、乡镇志之略。
(一)灵活设置篇目
由于村庄辖域小、人口少、事务杂,所以村志不能机械地模仿县志、乡镇志篇目,也不宜照抄别村的篇目。内容决定形式,村志的篇目应根据本村的村情、特色和具体事物设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做到有什么写什么,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要一味东拼西凑,面面俱到。本村没有的事物一律不列类目,虽有但没有多少具体内容可写的,可适当合并。本村独有的或具有特色的事物,可提级升格设篇目。要注重综合,门类不可划分过细。一般来说,村志的篇目不宜超过三个层次。篇目标题不可盲目模仿县志、乡镇志标题大而化之,而应根据本村村情特色拟定,与本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比如,军事方面,如果本村只有征兵和民兵训练两项,可用“兵事”或“征兵、民兵”作标题,而不宜用“军事”作标题。工业方面,如果本村只有一个食品加工厂,用“工业”作标题显然不妥,直接用“食品加工”较为贴切。
(二)详记有特色的内容
地方特色是一个村庄的独特优势,村域内的地理地形、自然风光、特色物产、主导产业、文化成果、发展状况等,是本村区别于其他村庄的鲜亮要素。在编修前要对村庄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考量,深入挖掘,找出特点特色,突出亮点,展示特色。资料收集、篇目设计、文字编纂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只要有意义、有特色,就不要放弃细枝末节。对于本村特有的事物,不仅不能因为其细微而舍弃,而且要具体详细地记述,写清楚事物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全过程和结果,将农村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出来。
(三)重视图片的应用
图片的可视性比文字对人的视觉冲击更大,给人印象更深。在村志编纂过程中,应重视图片的搜集和应用,适当插入一些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图片,可强烈吸引读者的眼球,有利于提高村志的记述深度和学术品味,有利于增强村志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注重图片的质量,选用的图片要形象、直观、逼真,与文字内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要确保图片的资料性和存史价值,准确反映本村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村容村貌、发展状况等。要注重纵向深挖,选取建村、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图片,从而突出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作者简介:
王志良,中共郓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郓城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