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连州职校美育课堂教育教学改革--音乐课堂中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节奏训练初探

浅谈连州职校美育课堂教育教学改革--音乐课堂中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节奏训练初探

作 者:吴翠霞 (连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清远 513400)

摘   要:在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乐理视唱课是一门音乐基础技能课。其中,节奏练习贯穿了视唱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一名粤北山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身边的传统民俗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当前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更应关注本土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其引进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本土民俗文化的特点,吸引学生关注身边的民俗文化,传承本土民俗活动的一些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节奏训练效果。
关键词:美育;音乐课堂;本土民俗文化活动;节奏训练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也是在逐步走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正是那拥有着五千多年博大精深、恢弘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美育传统:“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胸襟、气质、情感、趣味,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这里,美育被十分清晰地定位于人格教育,且特别关注道德人格的养成。而文件中关于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美育的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进一步提出了学校美育事业与人格道德培养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如此重视美育,如此重视美育和德育的融合,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连州市本土民俗文化活动概况
连州市地处粤北山区,同时也是清远乃至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连州逐渐形成了既多元化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多种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各乡镇的节日欢庆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多种独特的节庆习俗,如:丰阳镇沿袭千年的祖诞日舞龙舞狮队、保安镇的九月九抬大神会、星子镇的过年正月十五、八月十六舞火龙、连州镇附城沙坊村的六月初六洗佛节、西岸镇东田村的舞马鹿、瑶安瑶族自治乡的瑶族小长鼓舞、三水瑶族自治乡的瑶族布袋木狮舞等。还有流行于各乡村的醒狮团、唱春牛、舞龙队等民俗表演小团体。其中瑶族布袋木狮舞还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音乐课堂中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相关节奏训练
音乐课堂的视唱练耳中,节奏训练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而连州市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如舞马鹿、舞龙、舞木狮、瑶族小长鼓舞等,节奏非常个性鲜明且具有地方特色。
(一)连州本土民俗文化的节奏特点
1.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对应“唱春牛”。春牛,也叫春牛歌舞,俗称“唱春牛”,流行于丰阳、大路边、星子、龙坪等乡镇。据考究,在连州地区流行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其中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远古时期,劳动人民都是靠人力拉犁耕地的,还不会借助外力。有位慈悲天神看到劳动人民的艰难辛苦,体恤民情,将其座驾仙牛下放到凡间帮助人们犁田。人们为了表示对天神的感谢,就慢慢形成了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唱春牛”活动,唱牛赞牛,并通过这一表演形式广为传授劳作生产知识,同时祈求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稻谷瓜果丰收。唱春牛的鼓点典型节奏型以二分、四分音符为主。
2.四分节奏、八分节奏训练对应丰阳镇舞龙队节奏。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是丰阳村吴敬元元帅的诞辰日,村里的舞龙队、醒狮团就会活跃起来。龙,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祥瑞、尊荣、高贵、幸运和成功,民间有舞龙的传统由来已久。舞龙队一般由十一人组成,排前面的是一名队员举着一颗明珠,剩余的举着龙头、龙身、龙尾。舞龙队的乐器有中钹、中锣鼓,敲的鼓点典型节奏型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为主。
3.全十六、前十六节奏训练对应西岸镇东田村舞马鹿节奏。舞马鹿是一种流传在西岸民间的民族舞蹈,马鹿似马,身似驴,长着牛腿,而一对角则是鹿角,是一种半仙动物,能给人们带来福寿和吉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祈祷。舞马鹿是在粤北采茶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新发展起来的,整个活动风趣幽默,很有特色。猎人的矫健潇洒,马鹿的敏捷可爱,都得到生动的体现。特别是马鹿的动态,十分形象逼真、生动,给人美感,整个舞蹈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配乐鼓点的典型节奏型以全十六、后十六、大附点节奏为主。
4.附点、切分节奏训练对应瑶安瑶族自治乡的小长鼓舞。小长鼓舞是连州瑶安瑶族自治乡过山瑶节庆的传统舞蹈,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瑶族同胞所喜爱。瑶族小长鼓舞含二层意思,一是图腾崇拜,祭祀祖先,二是通过长鼓的舞蹈动作传授生产、生活的技术。小长鼓舞配乐鼓点的典型节奏型以附点、切分音节奏为主。
(二)节奏训练中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主要策略
1.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分好组别,布置相应任务。职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各个不同的乡镇,而不同的乡镇对应的民俗活动都不同。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四个基本小组,选出小组长。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好相应的任务,提前了解、熟悉本小组负责的本土民俗活动过程,收集好相关资料,列好所需的道具,想办法将道具准备齐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困难。
2.欣赏模仿。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本土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聆听录像中的鼓点节奏。在课堂中,不忘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和意愿。以“舞马鹿”为例,班上刚好有位西岸镇东田村的男生,从小在村里看着“舞马鹿”这种民俗活动长大,能够很快地模仿出舞马鹿的基本鼓点节奏。在他的带领下,带动其他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训练,初步模仿出“舞马鹿”的鼓点、钹的节奏。这时,老师要适时介入,总结、归纳出鼓点、钹的主要节奏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对全十六、后十六、大附点节奏型的理解更加直观。学生通过这样的欣赏、模仿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这几种节奏型的特点,也使音乐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们在这种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传承了本土民俗文化,又学会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3.将节奏训练升华到具体的项目练习。节奏训练如果只是单纯的击打练习,会很机械又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学生初步学习、模仿出几类基本节奏型后,可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进行项目练习。以“唱春牛”项目为例,传统春牛在表演时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别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春牛的歌唱曲调既抒情也叙事,歌词朗朗上口,易唱易懂,锣鼓和舞蹈和谐、奔放。春牛的乐器也很特别,主要有高边锣、芒冬鼓、小钹、硬锣等。道具有纸做的牛、犁、花篮,着汉族服饰。整个项目的主要内容还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大胆去创设,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如学生在学习“唱春牛”的基本曲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创编歌词;在故事情境的环节中,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更有趣的对话;在配乐节奏的选择上,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而不是单一的复制、模仿。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结合本土民俗文化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颗贴近生活艺术的心情去体会节奏带来的欢乐,自主地学习、创作,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升华起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幸福感!作为教师,也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有利于音乐课堂开展的素材,充实课堂内容。总之,学校的美育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创造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校美育课堂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2]卢小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播路径[J].思政教育.2020年第六期.
[3]王小茵.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2014(5):1006-0510.
[4]于慧等. "连州市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福建林业科技 04(2004):141-144.
[5]彭剑波.连州八大民俗.南粤古驿道.人文记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