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合理性。既要强调新奇大胆,磊要强调合情合理。学生思维活跃,以为想象越离奇越好,教师如果把握不好,产生点“胡思乱想”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只要及时予以纠正,问题不难解决。要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必须教会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必须教会学生多途径、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生活;也必须教会学生带着写作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选择材料。
关键词:细心观察;丰富想象;真情实感;提升写作水平
学生为作文犯难,缘由颇多,其中有两点,应引起教师高度注意:一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以积累素材,无话可写;二是抓住了一个好素材,却不善于展开想象而写得干瘪无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改革旧的教学模式,让观察与想象走进作文课堂。
一、把学生引进大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掌握充分的写作素材,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写作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我教学生作文,第一着就是教学生观察生活。
第一步,教学生学会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一般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总喜欢关注来自天南海北的趣闻轶事,却往往对身边的人、事、物、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学生也是这样。等拿到了作文题,才意识到对写作对象知之甚少,于是只有在课堂上硬着头皮苦思冥索,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第二步,教会学生多途径、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人、事、物、景。一般人也有这样的缺点:观察事物时容易在抓住某个点或面之后,而忽视其它的点和面,犯片面性;或者停留在事物表面,以为“得矣”,于不自觉中放弃深层次的观察和感悟,犯肤浅毛病。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往往看自己“一朵花”(尽是优点),看别人“豆腐渣”(尽是缺点);看社会现象易受不良影响,喜欢盯住阴暗面,而忽视代表为今社会本质的光明的一面;谈理想,或一味强调个人前途而忽视祖国前途,历史使命,或空谈祖国前途而忽视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的关系。
澧水河畔多洪涝灾害,每到防汛排渍时节,我便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实地观察灾情,并要求他们参加抗灾劳动。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把观察停留在灾情表象上,而是把观察重点聚集在干群一心抗灾的事迹上,亲自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斗争风貌和团结精神,感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步,教会学生带着写作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人、事、物、景。有了一般性的素材积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的观察水平达到更高档次——带着写作目的,有意识在观察生活,挖掘材料。一旦带了写作目的去观察,自然就有了选材的必要,对表现主题有用的材料,则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具体、详细、深入;作用不大的,作一般了解就行了;没有作用的,此次作文摒弃不用,暂时放在一边。
总之,要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必须教会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必须教会学生多途径、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生活;也必须教会学生带着写作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选择材料。
二、启迪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在合理构思中深入发掘主题,解决作文干瘪无味的难题。
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渐积渐多,不愁没话写了,却有一个新的问题随即而至: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大量罗列材料,重叙述,轻描写;重现象,轻内涵;不深入,欠发掘。所写文章缺乏应有深度,显得平淡。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途径。其中,利用多种形式,有步骤地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最易收到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
首先,抓住身边的一事一物,在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口头作文,要求一定要展开合理想象。
例如以《粉笔》为题口头作文,先要求学生对粉笔作客观介绍,讲清颜色、形状、作用等,写出一篇简短的说明文来。但我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启发学生,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主要采用讨论的方法,谁有所得便随机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实际上是集体作了一篇口头作文。我启发学生抓住粉笔同黑板的关系想象——学生说:如果黑板是知识的海,那么粉笔则是海面的白帆;抓住粉笔尘末纷纷落下的现象——学生说:粉笔在不断消磨自己的生命,但它的生命化作智慧,在我们身上延续;抓住白粉笔的颜色特征——学生说:洁白是它的品质,我们也应像它一样,高尚纯洁……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粉笔灰末落到哪里去了?”起初学生们不解,那白粉粉不是落在教室地面上了吗,老师为何还要故意发问呢?忽然有人灵光一闪,脱口而出:白粉粉落到了老师头上了,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就是一支粉笔……这样就“写”出了一篇含义深刻的散文。
又台以《半瓶水》为题口头作文,同样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开启瓶盖才能喝到水,学生想到了要掌握学习入门方法,才能学到文化知识;从满瓶水不荡而半瓶水爱荡,学生想到了骄傲的人,其实只有半瓶水;从半瓶水下面是水,上面是空气,学生想到了“笑人前,落人后”的道理,因为事物是可以转化的,我们把半瓶水倒过来,原先没水的一截有了水,原先有水的一截成了空气;从水能解渴的功能,学生想到了沙漠中的探险者,上甘岭坑道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要是有半瓶水该多好啊……
其次,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合理性。既要强调新奇大胆,磊要强调合情合理。学生思维活跃,以为想象越离奇越好,教师如果把握不好,产生点“胡思乱想”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只要及时予以纠正,问题不难解决。
例如有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题为《于勒叔叔回来了》—于勒带回了许多钱,菲利普一家欣喜若狂,实施千般计划:修别墅啦。出国旅游啦,大姐找了个比她小8岁的女媚啦,等等。尽管文章想象大胆,与菲利普一家刚接到于勒寄回“福音书”时的情形吻合,但这个设想,与于勒的命运发展是相违的,想象建立在不合理的“回来”二字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于勒能够回家的前提,是有大把金钱还帐,满足菲利普夫妇的欲望。但是,仔细推敲于勒沦为穷水手之后的情状—穷困潦倒,“又老又穷苦”,既无金钱做本,又丧失了“东山再起”的能力和信心,甚至连正眼看人的勇气也没有了—他怎么能体面地回家呢?那位老船长不是也说过“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的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的话吗?即使于勒此时被迫离船回家,也必定再度被“打发他到美洲去”,于勒深知这一点,哪里会回家呢?
三是,想办法把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一步,力求达到“创造性想象”的境界,也就是在想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综合归纳,创造出新的文章意境。利用图形符号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一个简捷有效的方法。从单个图形入手,循序渐进,过渡到综合组件构图想象,写成文章。
例如在黑板上画一条或两条波浪线,启发学生想象或联想。学生有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有想到“时间如弹簧,你压它就紧,你懈它就松”的;有想到“爷爷额头的皱纹,饱经了人世沧桑”的;有想到“鲁班因被草叶划破手指而发明锯子,启迪后人要有创造精神”的;还有想到“人生是一条弯曲起伏的路,不可能是一条直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