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农村小班化“三五三”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践

农村小班化“三五三”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践

作 者:谭金霞 (荣成市第三十一中学,山东 264300)

 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农村学校生源迅速流失,学校年级班级数量、班级学生数量都呈现逐年下滑现象,随着人数的减少,班级活力也在减弱。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差,参与性差,对老师的课堂冷处理,低效课堂居多。这样的现状给农村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难度和挑战。小班化教学是将来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尝试着摸索出适合小班化地理教学的课堂模式,概括为“三五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整体构建内外课堂,整合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
所谓“三”是指把每节课堂按三步骤进行,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内探究和课后提升三大环节。
课前延伸是指在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地理特色的课堂教学的学历案,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准备学习的内容。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每节课课前地图教学是我备课的重点,一定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这是迈向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另外学生预习也很重要,课前让学生形成对该区域的地理轮廓、注记、地理事物的基本了解,从而形成基本的知识储备。
课内探究是沿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进行构建的。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依据学历案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后提升是指按层次性原则精选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实验性、查找资料等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二、细化教学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五”是指在课堂上通过以下五环节进行课堂过程生成。
第一、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途径。每节地理课我都通过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想象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一般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时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有时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总之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本节课的探知欲。
第二、自主学习是该教学模式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和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只是参与、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体环节。课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分层,开始之初问题要简单化,以学生“独学”为主;之后问题的驱动就要就要凸显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师友学”、“小组学”,即同桌讨论,组内交流、展示质疑等合作学习,最后通过教师点拨解决问题,重在思路的引导,方法的提升;最后合作学习的重点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鼓励学生质疑,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第四、展示提升环节。旨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运用迁移,提升学习的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通过对自学成果的展示、其他小组的点评和教师的点拨实现提升。
第五、达标反馈检测环节。此环节反馈注重考察本节课的知识点、面广但难度不大,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发展。处理方式为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补充为辅,同时给予学生足够时间修正、反思,做到堂堂达标,人人达标。
三、自信表达,勇于展示自我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坚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所以最后的“三”是指课堂上“三次展示”,即自主学习、展示提升、达标反馈后的学情检查和展示。
总之,通过小班化“三五三”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践,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完善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多方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