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作 者:李梅先
(深圳市盐田区林园小学,广东 518000)
大
中
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但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为新教材的例题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而且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成为众多教师困惑的问题。 对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供老师们商榷!
一、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
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位置与方向”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将两者同时进行,使学生更清楚的明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不会变的,而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人为制定的,只不过人们习惯于将上方定为北方。
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觉得以往来的练习题目都显得呆板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于是就将题目名称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给学生练习的题目前写上一句激励语言:“下列问题只要你仔细分析,一定能解答,我们相信你”。“你真棒,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吗?”还有将“练习混合算式”取名为“开心过山车”;文字题改为“畅游文字岛”,应用题可改为“问题乐园”等,表述的亲切,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再如,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1.对口令:同桌两人,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二五”,另一位同学说出“十”;或者一位同学说出一句完整的口诀,而另一位同学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2.找卡片:一位同学出示一张数据卡片(5的倍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找出两张算式卡片与此对应。
3.用口诀:出示一首古诗(每句5个字),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共有多少个汉字.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用到5的乘法口诀的?
以上这些练习设计,就改变了过去读、背,抄的形式,而是将这些将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生活现象及其它学科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倍感亲切。与过去单纯的练习题相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更丰富了数学的内涵。
三、思维性
在课堂练习时,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指名一位学生作答,回答符合教师的愿望,就再提出一个问题,一问一答似乎挺热闹。但这样的练习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有效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又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有了答案,任务就算完成,这样的练习是没有质量的。
要使课堂练习的质量达到最优,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思维,才能真正提高练习质量的有效武器。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设计的练习一定具有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如可以由一个题目拓展成一组题,真正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尽可能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式的题目,不要只满足于结果,要让孩子各抒己见。但一定要在“多中选优”——即可能思路简洁或计算简洁或思考计算都非常简洁。
例如,学习完表内乘除法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口答题:( )÷( )=7,虽说只是一道题,但它形式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多感官参与中,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
再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
右边的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上面一条长4厘米,下面一条是上面的2倍,你能根据这两条线段,想象出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能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
此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的新课程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尽可能获得较大发展。
四、评价性
有效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而且还需要及时检测出学生巩固与熟练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有的课在练习之后,常听教师这样问:“谁对了请举手。”不管有多少同学举起了手,教师扫视一遍后说:“请放下手。”就算了事。有的教师还喜欢这样问:“会不会”、“对不对”、“是不是”。学生也会不加思索地齐声应答,“会”、“对”、“是”。这样的反馈是走过场,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浪费教学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理念中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组织反馈评价时,首先要注意在积极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的同时,还要关注练习的信息交流,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其他学生在练习中的想法,养成交流评价的习惯。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后的评价,才能使练习发挥出应有的检测功能。另外,教师是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所以教师应主动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作出调控,尽量使练习发挥最佳效应。
总之,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