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中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中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作 者:钟灵娟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劳技课是一门教授学生生活劳动技能和实践技能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教育。将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有利于活化和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对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的意义,提出了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中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技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属于工具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技课程属于综合性学科,实践性是劳技课程最大的特点。劳技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劳技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综合学习新知识,劳技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和应用到了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将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唤醒和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劳动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劳技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起劳技课,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有些劳技课程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只需要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作品制作即可,因此在教学中很少为学生讲述涉及到的技能,更不用说让学生突破重难点问题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设计作品能力较差,无法突出作品主题。有些小学的劳技课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劳技课经常改上语数外等其他学科。大部分小学生也认为劳技课程并不重要,每到劳技课就成为他们的玩耍课,课堂纪律较差,教学效果不佳。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劳技课时制作作品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有些劳技教师在教学时直接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制作作品,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在制作作品时也很少思考,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去问教师。大部分劳技教师在教学中是依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而教师在评价作品时也是以比例是否适当、作品是否精致美观等进行评价,甚至有些教师只是用“优、良”的等级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劳动技术教师要重视劳技课程教学,将劳技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不断成长。
二、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整合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运用数学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整体思想是从问题整体出发,对问题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和改造,将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各部分的关联,进行有目的的整体处理。如在《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风筝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利用“集成”的眼光对风筝的原料进行思考,让学生将风筝当作一个整体,思考把握风筝各部分的关联,对原料进行整体处理,思考如何选材,避免材料和时间的浪费。在制作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风筝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并思考各部分的作用。然后再考虑制作风筝各部分所需的材料,以保证制作出来的风筝即美观又能保持平衡,飞得更高更远。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小学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劳技制作中的要点,突破制作中的难点,使制作的作品更加完美。如在进行《易拉罐椅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制作易拉罐椅子时出现了问题,制作出来的椅子外形很不美观,看着也不协调,做得很不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制作易拉罐椅子只考虑到了椅子有四条腿而忽略了椅子的平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制作椅子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明白如何做好规划,知道要想做出来的椅子协调美观,首先要确定好四条腿的位置,然后再确定其它部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易拉罐椅子。
(三)借助数学中的类比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类比思想是将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通过发现它们某些相同或类似之处从而推断其它方面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类似之处。如教学数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利用类比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迁移能力,因为在三年级下册《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制作活动板房的方法和原理,再让学生思考活动板房的制作方案,可以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思考活动板房看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它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似之处?再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思考活动板房与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制作活动板房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运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设计与制作活动小屋。同样,在教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以前劳技课三下《设计与制作活动小屋》;四上《巧折纸盒》;五上《巧折收纳盒》等课,为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知识起点,因为这些课的内容都与认识《正方体或长方体》这一单元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学生在这些课的制作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学生们会在学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上,都将会变得尤为轻松,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在教神奇纸条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的操作实践环节,可引导学生观察纸圈的制作过程,并随机采用类比的思想制作和构思不同的纸圈,从而让他们制作出具有创意不同的纸圈和彩带。
结语
小学数学与劳技课程的整合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劳技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解决劳技作品中的制作重难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想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从而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卫星. 刍议小学劳技课堂有效活动的"多维度"设计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64. 
[2] 庄夏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技课的特点与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3):77-78. 
[3]姚岳燕.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C]. //2019年度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 2019: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