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议
作 者:宋 彦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410100)
大
中
小
【课题项目】 此文为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高职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GB2020229)阶段性成果。 摘 要:将原生态民族音乐内容融入到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关系到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最终走向。因此,将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到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重点集中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同时还需要关注日常教学和多方面的联合运用,才能够发挥原生态民歌融入音乐教学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教学内容改革;传承发展
有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缺少关于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具体化以及可操作化的实践。本文主要探讨湖南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融入策略,分别从教材、课程以及评价体系三方面探讨融入路径,随后基于学科、院校和社会联合的方式分析融入的细化以及实际操作,从而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工作的进步。
一、湖南原生态民歌概况简介
(一)历史发展
湖南省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700万以上,其中1/10为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瑶族,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聚集区,这些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湖南原生态民族特色。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分布较为广泛,这种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为湖南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兴起提供了土壤。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特色就是创造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以及生活经验的结晶。湖南原生态民歌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就有大量的文人针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收集和再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楚辞》,成为湖南当时民歌艺术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广大湖南人民情感思想的寄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湖南原生态文化特色,这些都可以在当代的原生态民歌中找寻。
(二)文化背景
在众多的湖南特色文化中,以辣文化更为突出。之所以形成十分鲜明的辣文化,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是湖南的地理位置,冬季容易受到寒流的影响,因此整体气温较湿冷,而在旱季则表现出酷暑难耐,冬夏两季存在着鲜明的冷热交替现象,这种自然气候条件铸就了湖南人的火辣性格。其次,在古代历史中,湖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重地,因此,湖南地区多战事,这成为湖南人勇敢性格的来源。再次是受到湖南省饮食文化的影响。由于气候条件相对较为湿热,辣椒具有良好的去湿功效,因此湖南人十分喜欢食用辣椒。再次是当地所孕育的楚巫文化,以火神作为主要的崇拜对象,这种宗教信仰崇拜也助推了辣文化的流传。
二、湖南原生态民歌分类介绍
(一)劳动之歌
作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之一,湖南省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成果十分丰富,而集大成者的原生态民歌就是湖南省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因此,许多原生态民歌中的内容都和鼓励劳动,促进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之歌的演唱也和劳动状态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内容大多为即兴创作,因此内容并不固定。
(二)嘹亮山歌
山歌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十分嘹亮,山歌的创作源泉通常是湖南省人民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故事具有十分明显的抒情性特征。山歌的演唱环境一般以田野,山间为主,表现出自由自在的多样性,既有悠扬奔放的山歌,也有柔和舒缓的山歌,对应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表演风格。
(三)民风小调
民风小调一般源于日常的娱乐休闲或者是节日庆典,在湖南省民间广泛流传。主要内容是对当地社会生活进行反应,以快乐和悲伤的情绪为主要情感内涵,能够有效烘托节日庆典的氛围。
三、湖南原生态民歌和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对于高师音乐教学的相关要求,需要注重高师声乐器乐课程的改革和互相贯穿,同时也是将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和表现。现阶段有关高师音乐教学中与本土和少数民族特色相符的器乐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匮乏,同时也表现出教材不足的问题。故此,就必须重视关于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有关民族音乐元素的强化,包括对于民族民间器乐课程的开发,以及民族音乐教育和民族地域特色器乐音乐传承工作的落实。由此可见,将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工作中,将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地域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少数民族以及地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入之下,使得音乐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带动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现阶段高师音乐教学中有关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的实际问题。
四、湖南原生态民歌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融合路径
(一)教材建设
首先需要重视在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关于湖南原生态民歌对应的辅助教材的应用,关注与湖南原生态民歌相关的辅助教材的建设,这是寻根意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体现。具体的工作是针对湖南原生态民歌以及乐曲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丰富其对应的类别,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原生态民歌,通过一定的筛选和加工,并遵循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在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增加有关原生态民歌的教材内容,包括相应的民歌,音乐历史以及介绍文字资料等,形成专业化的辅助教材。其次,关于湖南原生态民歌的收集需要基于人文学科角度进行,不能将其视为单独的音乐文化活动。也就意味着需要从人文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展开湖南原生态音乐的深入探究,保证探究事业的广泛,从而建立常态化的持续研究机制。例如和中文系联手展开关于湖南原生态民歌的调查,搜集以及整理,强化原生态民歌和地域文化特色民俗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更好的发挥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二)课程设置
在实施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将担负着本区域范围内中小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故此有必要增加涉及到民族专业的专门课程,目的在于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承担起关于本民族本地区音乐基础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声乐和器乐进行传播和弘扬的责任,更是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今后传承的重要接班人,实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有效普及。不仅关系到我国新一轮的音乐教学改革以及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同时也影响着民族地域乡土民间音乐的广泛传播。
(三)评价体系
在实施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关注原生态民歌传承、发展内容、目标方式和新型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是实施音乐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所建立的评价标准以及体系必须以维持高师音乐教学改革效果以及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导向。考虑到现阶段对于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参照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评价标准,与高师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故此必须关注新型评价体系的构建。涉及到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湖南原生态民歌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所遵循的原则必须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设定的基础为音乐文化对应的民族自觉意识,在音乐基础教育的支撑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设目标。同时还需要参照高师音乐专业的特征以及区域特色情况,保证关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细致化,确保其能够进行量化以及良好的可操作性。
(四)区域性联合、社会性联合
横向方面的发展同样是湖南原生态民歌内涵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的重要领域。
(1)区域性联合。借助单一区域或者是单一院校的方式,促进湖南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显然呈现出的效果十分有限,会受到诸多限制。故此,应当选择综合地区和多所院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全面推进湖南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融入。具体做法是: 首先确定一所责任院校,形成该院校主导,其他院校共同协助的工作格局,分别承担起课程研究、专业教材建设等工作内容。基于专业角度,促进湖南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融合,包括相关章程的制定以及具体工作规划,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湖南原生态民歌传承发展的主线教育改革工作,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2)社会性联合。当湖南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故此在实施改革的过程就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动改革工作的进行。例如,通过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以及传承文化部门或者是社会音乐机构联合的方式,实现音乐教学改革和当地社会文化工作的充分结合,以此奠定民族地域社会音乐文化的活态格局,促进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内容的丰富性。例如积极参加区域性的民族音乐活动,保持和湖南地区文化部门的密切联系。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在湖南原生态民歌方面有着较高造诣的民间艺人现身说法,或者是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以及田野调查,加深对于湖南原生态民歌的了解和认知,使学生对湖南原生民歌形式熟知的同时,也能为音乐教育改革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入。本文主要探讨湖南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高师音乐教育转变为传统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阵地,同时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教研体系中的充分融入,这也是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显而易见,要想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实现湖南原生态民歌的完全融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将民族音乐传承融入高师音乐教学内涵中,离不开全体教研人员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轶琳.原生态民歌融入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北极光,2018(01):11-12.
[2] 肖慧婷.本土民歌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意义与对策——以湖南民歌为例[J].北方音乐, 2020(16)135-136.
[3] 蓝雪霏.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民歌教学举措[J].中国音乐,2016(03):177-185.
[4] 张天慧,李巧伟.原生态民歌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及保护[J].青年与社会,2014(06) :141-142.
[5] 李博.原生态民歌在高等艺术院校音乐课堂中的引入[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01):176-177.
[6] 蓝雪霏.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民歌教学举措[J].中国音乐,2016(03):177-185.
[7] 李朋朋.浅析高师民族声乐教学吸收原生态唱法元素的必要性[J].速读,2015(06):44-45.
[8]杨婷.浅谈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陕北民歌的传承以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22):158-158.
作者简介
宋彦,女,汉族,本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校管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