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备课助手”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应用

浅谈“备课助手”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应用

作 者:程 琳 (济南市新苑小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教学形式、探究方法、评价体系都有了新的形式和标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在操作上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学生的理解上和感受上也是一个全新的飞跃,智慧教育作为大数据时代教育创新的崭新模式,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信息化教学中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备课助手;平行四边形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要求: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课程的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要注重两者的融合。智慧教育作为大数据时代教育创新的崭新模式,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信息化教学中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一、缘起——信息支撑,构建网络平台
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小学阶段的难点,特别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逐渐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借助教具、ppt、板书也能起到部分引领作用。但是,上课展示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电子书包、易课工具真正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素材和实践机会,静态的、二维的知识变成集声音、动画、图像等结合的动态的、丰富的资源,让知识更加生动、操作更加便捷,学习更加轻松愉快。录播教室的建设和使用,实现了网络视频的直播,为教育教学“零”距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着课堂教学向“智慧”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难点,尝试开发了相关的案例,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透析——聚焦难点,凸显信息化优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既是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内容的延伸,也是后续其他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多次探索,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在以往教学中,老师们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多种剪拼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操作、展示、叙述,势必会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验证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如操作不精确、不便于展示等一系列的问题。信息化教学的便捷、形象、生动、高效等特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备课助手中“生成工具”中的“面积探索工具”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一剪一拼,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剪拼的过程,虚线方向随意选择,剪切方法不拘一格,小剪刀、大作用。“拖拽”功能,简单的一移一比,就可以完成对比任务,简洁直观,方便形象。动画的插入,在一动一变中,将整个探究、转化的过程提炼的清楚简洁、直观高效,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种资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学习能力和品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呈现——立足课堂,绽放信息化魅力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一下教学中是如何使用“备课助手”的以及它的独特价值。
(一)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学会应用,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实践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在“数面积单位”“剪拼”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进行探究,启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触动学生思维的连接点。借助备课助手“生成工具”中的“面积探索工具”,通过呈现“剪切”、“平移”、“组合”等图形的割补变化过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过程,这种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的表现形式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备课助手“生成工具”中的“面积探索工具”进行操作。
(二)建立模型,归纳方法。
基于学生亲身的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和内在联系。在汇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备课助手”工具的拖拽功能进行直观演示,在不改变图形大小、形状的同时,随意拖拽图形的位置,将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分别进行对比,渗透“转化”思想,总结公式,水到渠成。最后利用备课助手中的动画,将前面的探究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转化的过程、方法,两种图形间的等量关系,都在这个动画中体现的清楚、直观。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个结论的产生,都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验证,培养了学生不断质疑、不断解疑,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的学习品质,而动画的出现,也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利用备课助手里的动画带领学生一起梳理刚才的探究过程,并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三)总结提升,突破难点
比较多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中,巧妙利用学生间的互相质疑、互相反驳,引发学生思考,最后通过备课助手的动画演示,将一个个平行四边形一一展现,由少到多,由慢到快,进行对比、思考,画抽象为具体。信息化的加入不仅加强了图形的直观性,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减小了问题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理解。 
利用备课助手中的动画演示,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回味——反思教学,提升信息化技能
数学的学习是乐趣无穷的,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能极大程度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经历“猜想推理——质疑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等过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探究、倾听和评判状态,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结合“备课助手”这一学科工具,合理的、有效的进行了直观的操作演示和动画总结,不仅在“剪、移、拼”等实践操作中使学生逐步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小”工具里的“大”智慧,将其功能与教学内容更大程度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真正的实现“智慧”课堂。
综上所述,笔者就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体会到了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希望在解决数学学科本质问题中提供一种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切实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