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 者:张 净 (云南省昭通市华宇特色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之中,将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起来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所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创设情境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小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注重精神的滋养,不能盲目的灌输,所以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转变。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故事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出来,再慢慢的培育文化精神。
一、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故事讲述”中
在学习《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篇课文内容时,这篇课文之中阐述的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描述了一个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文人形象,称赞他坚毅的品质以及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这篇课文具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还需要有效运用文章中出现的生动形象语句,扮演角色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主要是学习文章中官员的言行和品质,逐步实现打破迷信、造福百姓的教育。在这之中,故事的角色表演相对较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谈话情境,能够更加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出来,比如说: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丰富的宝库,本单元中不仅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神话故事和古代建筑,还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思想家。今天我们将详细了解一位古代大政治家不畏强权,始终坚持造福于民的实际案例。在这以后,教师需要提供西门豹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故事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真实的感受到正义和邪恶,能够更好的将学生正确的爱恨观念给予培育出来,使得学生真真正正的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经典诵读,寓教于“场景再现”
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非常枯燥无味,学生可以背诵,但却不能理解诗词代表的背景和意义、诗人的感受。最近几年之中,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超级火,这一档节目将我国很多人的文化自信彻底点燃,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还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中华经典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都是源自生活,如何才能够深入理解当时人们的感悟,个人认为需要让学生扮演古人的角色和口吻在相对应的场景中大声朗读,可以有效的实现真实情感体验。比如说在学习《赠汪伦》这种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演绎出汪伦修书邀请李白来泾川游玩的历史场景。尤其是信中那句“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是能够让李白来游玩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十里桃花”就是一个水潭,“万家酒楼”就因为酒店老板姓万。将这些情景再引回到诗词之中,就可以发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实际上阐述了朋友互相告别的场景,可以充分的将朋友间深厚友谊反映出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需要让学生在初春时仔细观察河边的垂柳,在现场对其进行教学。看到河边一排排细柳随风飘扬,可以有效的感知到二月春风如剪刀般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再去朗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会特别轻松。
另外,需要经常举办全校甚至全县“经典诵读”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诵读比赛,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给予充分激发出来。经典诵读能够让心入于境,情融于物。古诗词蕴含的有没韵律,深刻的已经,在不断的诵读中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提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突出核心价值,寓教于“家国情怀”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都具备修身齐家爱民治国的思想,既具备乡愁乡情,又拥有着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些知识给予有效学习,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说学习《示儿》时,需要先详细阐述陆游的生平。陆游是处于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主张抗金,虽然经常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报复,但是爱国之志未有半点动摇,临终之间还心心念念着家国统一,所以将《示儿》这首诗当作遗嘱,充分表达了他诚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他这种心系黎民家国,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和浓郁的爱国之志都会对后人造成深远影响。学习这首诗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将学生的家国情怀给予激发出来,清晰明了的懂得“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的道理。首先可以设问:诗人在临终之前为什么要将这首诗写给儿子?当时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诗人为何认为国土沦丧非常可耻?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爱国理念等?学生们每一次进行思考都会距离正义的方向更近,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树立爱国爱民的思想,也能够切实有效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
并且,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历史,代代相传积累了很多具备民族特色的纪念日,比如说端午节、中秋节等。这是文化之中潜藏的重要财富,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种传统节日给予足够重视,包含在节目背后著名人物和经典诗词,通过和西方的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具备的文化含义,小学生从小开始详细了解我国民族文化,进而能够提高文化自信。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会逐步增加,小学语文教师需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田中种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就可以从根本上将素质教育成果予以提高,在文化自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来,可以收获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1]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饶苡.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9)
[3]王增善.浅谈小学阶段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