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在日语学科核心素养下 如何培养高中生日语兴趣
作 者:赵汝祠
(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广东 顺德 528000)
大
中
小
摘 要: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不少高中开设了日语课堂。日语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目前迫切需要在日语学科核心素养下探讨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并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增加课堂、学科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日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在日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讨论提高日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日语;核心素养;兴趣;教学法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部分高中开设了日语选修课程用于方便学生选之替代英语科目进行高考,换言之这一部分的学校当中日语学科占据着主要科目而非“第二外语”科目的地位,与语文、数学两大“主科”的地位相当。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虽然有一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小学开设了日语兴趣课堂,甚至初中才开始正式学习日语。以及教育局设计日语学科的教学计划方案来看,日语在高考学科内也是从初中开始的课程而非高中。但绝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是高中才开始学习日语。换言之,大部分高中生必须利用高中三年时间学习完六年的内容。显然,这并不合理,因而,若要在如此短时间内熟练掌握高考日语范围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生爱上日语学科,也就是对日语学科感兴趣。
其实得益于日本动漫等日本的“名产物”,日语作为一门外语来说,学习者对之感兴趣的难度较低。但是并不排除那些只是指望着“日语容易拿高分”而冒头撞进日语的学生。因为平时不看动漫、不听日语歌、不打算了解日本,这些学生往往是最难熟练掌握知识点。那么作为高中老师就必须培养起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为何本文提及到必须要在日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是因为目前各大高校的所开设的日语专业并非日语师范专业,为学校输送的日语教师人才往往只是装着拥有知识点的“字典”,即使是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始终还是弥补不了非师范的“缺口”,因此日语教师需时刻牢记日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日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内容来看,日语核心素养分为四种: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的意思是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理解日语语篇的意义、观点和情感态度,能察觉和领悟汉语与日语的异同。同时,能运用日语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和情感态度。
文化意识意为学生能发现日本文化的元素、特点后对比中日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加深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对方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人和事。
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分析、推理等方式有逻辑性地梳理、概括论证自己的观点,具备运用日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学习能力是学生能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具备不断探究、学会学习的能力。
而上文所提及到的最后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笔者则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其中需要教师进行兴趣教学。
二、何为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起源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本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现在大多用于研究学生兴趣与教学的关系。兴趣教学的核心内涵是必须要以兴趣为基础。而这种兴趣的源头来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卢梭主张愉快教学,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应该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或工场的劳动环境中,使学生的欲念、兴趣、好奇心引导学生投入活动当中,并在恰当的时候讲解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主思索、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做到兴趣教学
总括落实兴趣教学的前提是加大力度开展日语师资培训。纵观全国,不少学校也开设日语兴趣课,但是就算是性质是兴趣课程,大多数日语教师容易忘却日语教学中的兴趣要素,从而扼杀了学生稚嫩的兴趣。更何况是高中的基本课程,教师若忽视兴趣教学,容易造成即使学生开始本来感兴趣,兴趣也逐日降低,甚至一开始并不感兴趣的也会最后处于被迫学习,也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兴趣教学的是否能落实的第一关键就在师资。针对以上的状态,学校可以聘请外语专家、学者以及外籍教师,给予教师示导示教。采取多种方法对中学教师进行教学基本技能强化培训,注重青年教师兴趣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兴趣教学的第一线。
那么以下便让我浅谈一些易于课堂中落实的具体办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适当地穿插与课程相关的日本文化
具体来说,所谓的适当地插入课程相关日本趣谈,如在讲授五十音图“さ行”时候可以插入与当下高中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当代日本人在联谊会上常常所使用到,用于附和他人的部分“金句”。口诀正是“さ行”里面的“さ、し、す、せ、そ”,其分别对应“さすが。(真不愧是……)”、“知らなかった。(受教了)”、“すごい。(好厉害)”、“センスがいいですね。(真有品味)”以及“そうなんですか。(原来如此)”。由于这些话的风格跟当今网络上的某种语言风格相类似,所以学生会马上对此感兴趣。由此亦可导入日本的“相槌”(附和他人)说话语言习惯。日本人在与他人对话时候为了不让对方陷入无话可接的尴尬状况,常常会在对方说完一段话后用一些特定的话语来附和对方。教师亦可以扩展关于日本人“为对方着想”的思维话题,日本人时刻在无微不至的地方为一直为他人着想的体贴思维。与我国甚至其他国家多为“利己主义”所主导的大环境大不相同,再加上目前学生多为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为他人着想更为困难。因此学生为他人着想的思维品质更为重要。其中对比了中日两国思维的异同,符合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创造会话情景,为提供学生加入课堂的机会
一般选择日语的学生都较爱模仿日语动漫中可爱的发音,其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比英语生相对较强。传统课堂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满堂灌,趣味性较低,学生容易难以集中精神,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布置学生作业合作编制一段会话文,用于课堂上展示的话,或许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进行会话情景表演前,学生会为课堂展示进行准备,表演前会进入一种等待上台的紧张感,以此达到精神集中,减少课堂的“钓鱼现象”。另外,通过会话情景表演,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便是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旦在展示中拥有过成就感,学生就会加倍地在课后课前努力练习日语及相关知识。并且语言只有自己使用过才会真正完全掌握,但是客观条件难以提供语言环境,因此就更加有必要地创造对话情景,把语法的使用方法教学融入进会话当中。
学生相互合作编制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日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思考该语法用在此处是否恰当、合适,在不知不觉中一箭三雕,掌握学习的方法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课程素材中插入新闻素材
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发达的当下,新闻素材在高中日语教学资源中难以见到实际应用。新闻素材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筛选、整合后通过利用视频、阅读、听力等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氛围。
不仅如此,正如刚刚所说,新闻涉猎范围广泛,其中每年日语高考中的选择题内是涉及到日本文化,若一口气将所有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话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新闻素材便可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知识,了解日本文化特色。长期以来学生一旦习惯了新闻的难度,拿下高考中的阅读更是不在话下了。日语新闻素材更是从事实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下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非一味地被动接受。利用日语新闻素材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弥补当前高中日语教学中所缺乏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四)引入动漫、歌曲等素材
或许这个方法是最容易引用到课堂当中并且最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的方法。单纯作为兴趣教学来讲的话此方法十分推荐。因为日本动漫的说话吐字相比于实际交际生活日语的清晰度更加高,学生听取信息的难度相对简单。并且日本作为一个动漫大国,在配音的选择声优方面也是颇为严格,动听的配音会更容易吸引这一学生年龄阶层。且根据面对群体的不同,动漫、日语歌曲中的日语多为简单易懂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对白意思的方面也相对容易得到成就感,从而培养起对学习日语的兴趣。
但是,其实动漫素材、歌曲素材不能完全套用,还是需要老师的筛选。筛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用的动漫素材不能超现实的。如《海贼王》、《火影忍者》等。此类超现实动漫由于所使用的日语多为简体句子,且实际交际时候一旦使用了便会十分不礼貌从而冒犯到对方,学生难以建立起日本文化框架概念。超现实的动漫大多会在剧情中加入作者自己创作的世界观,存在许多现实不存在的或者不常用的词汇,这也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②选用的动漫最好能够言简意赅,剧情、语法不太复杂的。因为大部分的日语学生的日语水平并不足以百分之百的意思,素材选用了也无处可用。③选用素材最好偏向轻松、搞笑的内容。这些内容片段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舒服的环境学习日语,减少对日语的心理抵触。
四、结论
兴趣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师兴趣教学的意识、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重积累、收集、找到迎合学生兴趣、与日语教学相关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日常课程当中,增加课程的条理性、趣味性等。而兴趣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利用兴趣教学,吸引学生到注意力,令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觉投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当中穿插的日本文化知识,再与中国的文化相对比。在中日两国文化中对比下培养日语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令学生代入中日文化背景下创作会话情景,在表演会话中巩固基础知识。课后阅读作业加入日本新闻报道后,学生亦可了解当今国际状况的同时,利用新闻中的严谨逻辑结构培养学生推理、理解、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
教学工作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应努力成为活动中出色的指挥者、引导者,改变教师“一堂闷”的局面,给予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做到学有兴趣、有信心、有所得、有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20:4-6.
[2]王福瑞.正本清源’探析兴趣教学认识误区[J].教学研究,2017,40(4):116-124.
[3]倪黎.浅谈日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针对高校日语专业低年级五十音图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02:67-68.
[4]李天晓.浅议职校日语的兴趣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81-82.
[5]曾美思,吴劲强,林盈盈,等.探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日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31-132.
[6]刘巧英.外语教学兴趣法[J].中等职业教育,2007,4: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