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家庭环境下大学生人格特 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研究
作 者:王立昭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大
中
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基于多元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自杀风险的研究”(项目编号:19X0602)。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和个人应对方式对于自杀意念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广州市某高职院校在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完成了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等4个问卷的填写。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人格会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β=0.460,P<0.01),而内外倾人格则会成为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β=-0.184,P<0.01);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β=-0.275,P<0.01)和娱乐性(β=-0.119,P<0.05)两个维度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大学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和娱乐性,内外倾人格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神经质人格对对自杀意念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应对方式;自杀意念
一、前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也直接揭示了人生的两种状态:生存和毁灭,生存(活着)就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否则毁灭只能加速死亡的进程。弗洛伊德从本能角度出发揭示为什么有人会热衷于战争,从而形成了人的行为动机的本能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本能(亦称“力比多”),它代表着爱和生存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成长和进步;二是死本能,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本能和欲望。死本能对内则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表现出消极、自残、自杀行为;对外表现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杀是一种对内的死亡本能的体现,它是故意伤害自己并试图结束自身生命的行为。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虽然现实中真正实施自杀行为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实际上自杀行为并不是突然发生的、简单的行为,它是一个从自杀意念到自杀死亡的连续、复杂的过程。日本学者长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产生自杀意念只是自杀行为这一连续、复杂过程的开始,因为存在自杀意念的个体虽然有了明确要伤害自己的想法,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自杀计划及自杀行为的准备,更没有实际伤害自己的行为。在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72%~12.1%,只有一少部分存在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会转化为自杀行为。因此,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潜在信号,分析和排查存在自杀意念的学生群体也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发现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矛盾冲突、个体反刍思维、人格特征、自身成长经历、近期遭遇等。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将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结合起来,旨在探讨三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在广州市某高职院校选取大一学生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评现场有心理老师负责讲解问卷指导语,共发放问卷327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为89.91%。该校为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差异较大,本次测验中女生被试为9人,占比仅为3%,因此本研究暂不考虑性别变量对于自杀意念的影响。
(二)研究工具
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Moss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的10个不同方面: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总分越高代表家庭环境状况越融洽和和谐,总分越低则家庭环境状况越不好,矛盾冲突较多。
2.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由龚耀先教授进行了中文版的标准化工作后发布的中文版本,问卷共88个项目。EPQ各量表的信度系数较为满意,各分量表间隔1个月重测,其相关系数达0.83~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0.81,量表分为外倾性(E量表)、神经质(N量表)、精神质(P量表)三个维度,L量表作为一个效度量表,主要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3.应对方式问卷
应对方式问卷(CSQ)由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问卷包括62个条目,由6个分量表构成。根据每个分量表组成条目的内容,分别被命名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虽然应对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个人的应对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6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例如: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等。
4.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包括26个条目,分为绝望、乐观、睡眠、掩饰4个因子。自杀意念总分为绝望、乐观、睡眠三个因子之和,总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烈,表现为绝望程度越高、越不乐观等心理特点。若总分大于或等于12且掩饰因子分小于4,则判定为存在自杀意念,掩饰分大于或等于4 表示被试说谎,测量结果不可靠,数据需要剔除。
三、研究结果
整理研究数据,将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中掩饰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4的数据进行剔除,共剔除31个无效数据,剩余有效数据263份,有效率为89.45%,其中存在自杀意念的被试17人,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46%。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法来描述自杀意念得分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随后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一)自杀意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
通过对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各个因子之间进行了Pearson相关,所得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等6个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等4个因子呈正相关;自杀意念与EPQ量表中的内外倾呈负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正相关。
表1 自杀意念得分与影响因素的相关(R)
(二)自杀意念得分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采用逐步进入的方式,第一层进入的是EPQ中的神经质,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F=91.942,P<0.001)。说明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第二层进入的是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F=40.766,P<0.001)。说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这一因子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第三层进入的是EPQ中的内外倾,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F=22.820,P<0.001)。说明人格因素中的内外倾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第四层进入的是家庭环境量表中的娱乐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F=4.755,P<0.05),说明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这一因子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
表2 自杀意念得分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
四、讨论
本研究中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等6个因子呈负相关,说明家庭成员亲密度越高、情感表达越畅通、家庭环境文化氛围越浓、娱乐元素越丰富、道德观念越强、秩序性越强的家庭环境中自杀意念检出率相对越低,因此家庭成员亲密度的建立,情感表达渠道的畅通,家庭中文化元素、娱乐元素的注入,道德观念意识的培养,秩序性、条理性的加强跟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自杀意念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说明家庭环境中矛盾冲突越多自杀意念检出率相对越高,正印证了那句话“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应尽量避免矛盾冲突事件的发生;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等4个因子呈正相关,表明如果个体在面对问题时选择积极的方式应对,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就有可能转危为机,提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相反,如果个体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消极的应对方式:不断自责、幻想、逃避甚至将问题合理化等,这样会使个体心理负荷增加,个体会因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而出现心理危机,甚至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与EPQ量表中的内外倾呈负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高神经质得分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爱追求刺激、情绪波动较大,高精神质得分主要表现为冷漠、不合群、攻击性强甚至残忍,这说明情绪的稳定性、精神病性特征跟自杀意念关联密切,这两类人在面对应激刺激时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知力受影响,出现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冒险性行为。
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46%,低于朱薏帆等的结果8.37%。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可能由于两个研究中被试的学历层次不同,本研究中被试为高职高专类大学生,而朱薏帆等选择的是本科院校大学生。高职高专类大学生自杀检出率之所以相对本科类大学生较低,可能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期望相对较低,学习压力不大,加之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使得高职学生就业相对容易。有自杀意念者并非都一定会付诸自杀行动,真正自杀的毕竟只占有自杀意念者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对于社会、家庭、学校来说,自杀一个都太多,因为自杀行为可能会影响和波及周围的其他人。早在18世纪欧洲就曾出现过自杀事件的传染现象。德国作家歌德因恋爱无果而下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该书一经出版后,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主人公维特用自杀的方式诠释了自我的坚持以及对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兴起了一场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后来,这一现象被定义为“维特效应”,它主要是指自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极易提升社会的自杀率。据报道,2003年“哥哥”张国荣跳楼自杀的当月,香港地区跳楼自杀的人数急剧上升。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了连环跳楼事件,被称为“跳楼门”,这些事件都是“维特效应”某种意义上的再现。我们不希望看到自杀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回避它,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杀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杀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要从源头上尽可能掌握存在自杀意念的群体,降低和化解影响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增加和挖掘影响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杀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正亮,童辉杰.自杀的理论和风险评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63-867,863.
[2]Li ZZ, Li YM, Lei XY, et al.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4,9(10): e104368.
[3]朱薏帆,蓝媛美,欧阳皓华,等.父母教养方式、生命价值观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8)675-679.
作者简介
王立昭(1986年3月—),男,河北省石家庄元氏县人,硕士研究生,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辅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语言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自杀意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