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深度学习路径及举隅

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深度学习路径及举隅

作 者:刘长乐 (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广东 528000)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素养概括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由此观之,“深度学习”与“真实情境”是素养时代语文教学的大趋势和新形态。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真实情境”是指为了打通知识世界或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把知识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或任务。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难度由浅入深,因此需要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新课标的理念,重点论述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的路径及案例分析。
一、基于主题的单元式教学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及“语言主题”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题材式或时间轴的结构模式。主题式单元结构将不同题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习材料整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关联文学鉴赏、逻辑思维、表达交流等,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基于主题的单元式教学,将单元教学设计与语文素养有效结合,把单元内的几篇文章糅合为一个整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真实情境,再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对主题的深度理解,夯实语文素养的积淀。以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括《沁园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七篇文章。本单元主题是“青春的价值”——或感时忧国,或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或思考未来。“青春”作为一条显性的线索,把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联系起来,将单元学习的主题聚焦于“青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什么是青春?”“青春的意义何在?”“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有价值?”将单元学习变成学生的一次青春之旅,可创设主题朗诵、主题演讲、主题写作、主题辩论等情境,让学生在主题学习中深刻理解青春的意义。
二、基于任务的项目式教学
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基于任务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式学习是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完成具体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把教学内容设计在单个或组合的项目中的,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及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任务设计—解决问题—成果表达—深度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主要包含六大要素:一是情境,学生必须在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中,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团队,项目式教学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采取合作式、交互式、网格式的学习进团队作协学习。三是支持,项目式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路径、学习评价等支持要素。四是任务,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能力结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学习任务,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环载体。五是成果,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以任务报表、思维导图、文字综述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讨论交流。六是深度,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获得深刻体验,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度的理解和深层领悟,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
 
 
 
 
 
 
 
 
 
 
 
 
 
 
 
 
 
 
 
 
 
 
 
 
 
 
 
 
 
 
 
 
 
 
 
 
 
 
 
 
 
 
 
 
 
 
三、基于情境的问题式教学
与浅层次学习指向低阶思维不同,深度学习指向高阶思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具体来说,深度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深度学习需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有挑战性、关联性和生成性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开展的探究性活动的过程。基于情境的问题式教学遵循以下原则:1、问题情境化,即在真实情境下创设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机械式创设问题;2、问题逻辑化,即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逻辑关系,以“问题链”把知识串联起来,避免问题的零散化;3、问题生成化,即问题在预设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课堂实际进行微调,或跳跃、或删减、或变向、或新生。4、问题思维化,即问题要指向高阶思维,减少无探讨价值的“假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人物深度对话,实现深度理解、深度分析、深度拓展、深度运用。
 
 
 
 
 
 
 
 
 
 
 
 
 
 
 
 
 
 
 
 
 
四、基于生活的活动式教学
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思想源于活动课程教学论,它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行知说、近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营养,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杜威等教育家的“做中学”理论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深度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分析上,还应该体现在运用、迁移上。因此,只有将语文学习活动嵌入真实的、具体的、综合的生活情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真实的”是指语文活动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需要;“具体的”是指语文活动要具体可实施;“综合的”是指语文活动要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要素。活动化教学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营造以发展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场”,使课堂的“活”、学生的“动”相结合。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进行教学,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
 
 
 
 
 
 
 
 
 
 
 
 
 
 
 
 
 
 
 
一言要之,要实现语文地深度学习,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意义,将符号意义、逻辑意义转换为生活意义、情境意义并以之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脱离真实情境的学习,很难深度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也就是说,将学习行为嵌入具体真实的情境,深度学习才可能发生。
作者介绍
刘长乐,顺德区桂洲中学教师,高中语文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六年,致力于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本人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大语文,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