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作 者:刘文静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安徽 合肥 230000)
大
中
小
摘 要:参与式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门重要方法工具,该方法的核心是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参与项目建设中来,实现参与主体效能的最大发挥。结合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最新思想,将该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发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该方法在教学当中的实用价值,探究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参与式;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
1.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和”、“同”、“中”特征,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地位,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往往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培养学生说“不”的教育“培土”。学生就算是心里有更好的答案,或认为老师和其他学生所给答案是错误的,他们宁可“静观变”,也不想成为被其他同学视为“爱出风头”的角色,更不想成为“枪打出头鸟”的牺牲品。传统文化所创造出的“明哲保身”的社会氛围给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细胞”,也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在笔者所授课班级,创造有效的激励方法,拥有开放进取文化的班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强化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收到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越明显。但是,班级的文化氛围沉闷,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方法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致使整个班级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冷漠”、“不积极”就再所难免。
3.传统教学观的制约
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国内的时间虽然较早,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学校基础及参考学习的标本,又受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制约,一直发展缓慢。对于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师讲授的师生而言,需要教师自身进行改变与不断的学习,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与挑战。
(二)学生因素
1.人格特点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人格特质有:自尊水平、自我监控能力等。自尊水平,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的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一般而言,高自尊水平的学生对自我肯定程度较高,在课堂参与性教学环节中,相对低自尊水平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主动性。自我监控能力,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强调是学生对环境主动调节,以适应情境的能力。当教师提出参与性要求时,具有高自我监控能力的学生比低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更多参与行为,更符合教学情境需要。
2.学习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决定了学习效果和投入状态,这已经成为共识。某种程度上,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也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在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已经摆脱了小学生的乐观主动,同时没有高中生的学习压迫感,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度开始有所变化。应该给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给中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帮助中学生尽早走出学习动机摇摆不定的特殊时期。
(三)教师因素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参与手段的选取、参与性教学环境的空间布局、师生关系等诸多因素也同样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成效。大多数语文教师平时教学仍是习惯了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若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 师生是相互平等的主体, 要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掌握理论知识, 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妥善应用所学理论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经典案例, 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故事情景, 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具体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事实上,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妥善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程安排和内容训练尽可能与具体案例相联系。通过选用具体的案例,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设计激励方案,实现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
良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忽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学生是否参与实践教学当中,除去学生自身的因素,良好的激励方案设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肯定,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小组成员、班级同学以及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可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很大进步,进而活跃教学小组的成员的合作学习,带动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转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角色转变,推动实践教学层出教学成果。
五、总结
通过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教师以及学生不愿意参与参与式教学的原因,重点从学生的角度去把握分析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引导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发挥课堂教学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创造活跃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颖梅,蒋永宁.参与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引导机制[J].经济师. 2019(05)
[2]马夏冰.法国大学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07)
[3]钟艳萍.“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特点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