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重建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重建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作 者:李婷婷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264300)

 摘   要:重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且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广。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是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生活、人生和价值观的理解都有他们独道的见解。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认识到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影响这种关系建立的因素,优化这种关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平等;尊重;理解;信心;宽容
怎样结合时代特征科学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达到理想的彼岸,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学会换位思考和谐师生关系 
在竞争很激烈的当今,大人都觉得生活、工作压力很大,希望得到领导和家人的理解以及信任。其实,当今社会,孩子何谈轻松呢?他们往往天不亮就背上沉重的书包,吃个简单的早餐,有时连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就投入一整天的学习中,每天的学习时间按排得很满,只有课间十分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但这宝贵的十分钟还经常被老师占用。
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部分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热情、活跃,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网络和社会上诸多不良现象的影响,往往使他们躁动不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
我认为,应该强化班主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向学生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带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对症下葯,全面掌握,逐个“治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耐心开导,充分尊重他们的隐私权,这样,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筑起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友情。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外地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比较多。教师可以成立“爱心协会”,为每年都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捐款,资助他们更好地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温暖,更多的是亲情。
在教学和生活点滴小事中,我们都要随时注意率先垂范,对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有慈母心、手足情,能以人格的魅力影响感染学生的人格美;讲课时语言准确,发音标准、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美;教学中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衣着打扮都能给学生以感染的教态美;书写规范,条理分明,楷行适度,字迹秀丽的板书美。这样无形中起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地采用一切有效方式,肯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为此,教师要广泛开展研究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二、放下老师架子 拉近师生距离 
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错的阶段.他们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而教师对于他们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地缩小。多年来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的原因我归纳了一下:
(一)教师角色未能转换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造就了教师神圣而威严的形象同时,也导致教师为了更好地“师范”而掩藏了真实的自我,塑造了完美不可侵犯的形象,这无疑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筑造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使教师受到了压抑。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二)师生关系在矛盾中产生对立
在“应试教学”、“成绩至上”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以分数为目标,教师的不断提出高要求,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缺乏耐心,讽刺挖苦,使得那些学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个性、心理受到压抑,看不到成功的方向,于是对教师产生厌恶、厌学、逃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被动学习之间的冲突,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平等对待每人 润泽和谐关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也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以开放、平等、互助的心态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千万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意味着教师不应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应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总带来一种理想,抱着一个目标,他们有他们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和牢记学生的需求,我们都要针对这些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思想动态如何,他们需要什么,讨厌什么,如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想要如何学,最想学些什么,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如何,了解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教学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的学生在一条知识的起跑线上,同是又因人而异地为文化层次不同的学生设计几种目标平台,以便因材施教,避免主观臆断。
总之,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把自己真正融合到学生中,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最终使学成为与社会相和谐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孙晓云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新华出版社)
[3]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 (漓江人民出版社)
[4]班华,高谦民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