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究
作 者:黄鑫容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广东 510000)
大
中
小
摘 要: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思想。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小学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阶段,各种不良信息的侵扰更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科目,同样要使其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将来即使走出社会,依然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相关对策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打造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实效性;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才兼备”四字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负担起推动我国德育发展的重任,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拓展学生的个人情操,力争把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一、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渗透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的德育现状令人担忧。公交车因为误了站牌殴打司机、疫情期间不戴口罩满街乱跑等等事件,对国民的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此外还有手机平台上一些直播平台上宣传的“金钱至上、学习无用”等不健康的社会舆论也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环节,此年龄的学生通常对外界环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善于模仿的心性让他们非常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导,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些信息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隐患[1]。
班主任作为小学班集体教育和管理的引路者,应对学生的德育意识深化及行为养成做好相应的决策、监督与管理,确保德育理念的良好渗透来助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秉行德育准则,并通过强化家校合作来全面践行德育行为,真正实现小学生德育的正向引领。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究
(一)多方法制定
在小学教学阶段当中,德育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都是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同时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依然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教学效果达不到教育要求。
教师担任着小学德育教学指导者的重要角色,必须要从“心”出发,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特殊职责和特有的示范作用,并有意识地修身养性,加强在自我方面的修养,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灵活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兴趣。比如针对学生近期个人思想、学习及纪律表现来开展有创意的德育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进行自我剖析;然后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开展“发现身边的榜样、我爱班级、冲动是魔鬼”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自由辩论、小组竞赛、情境表演等形式,并让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自我教育,使其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德育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各学科渗透
传道为首,德育为先[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引领意识,整合学科中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德育渗透的方法,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不断结合,达到德育和智育双赢的目的,努力培养有素质、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大量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文章。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积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教学生感知事物,知晓道理,使学生人格得到孕育,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知到我国数学的源远流长,并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树立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英语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承载文化、传递思想的教学情节。教师要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指导,强化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与交际体验,提升课程教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质量。
(三)多方面联合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两大基地,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双方面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作风,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联系家长,并通过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的完整体系。
首先,教师要展开问卷调查,对每个家庭的教育风格、家庭结构、环境营造、对学校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以身作则,共同树立道德典范,让小学生先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参照、有所约束[3]。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家校间的互动与交流,并和家长一起,共同致力于怎样教育孩子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怎样抵制恶劣行为等。并通过个性化指导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极自觉纠正以往的不良思想、不正确行为,让德育教育成效水到渠成。
最后,教师要充分地开发互联网交互式信息平台,开辟“家庭教育微故事、家庭教育微瞬间、家校合作微典型”等系列活动,建立起学校和家庭、教师与家长集思广益的德育平台。同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分享德育资源,在全校中进行推广、转发,达到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目标,推动德育实效最大化。
三、结束语
教师作为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的启发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作用,遵循学生认知和品德形成规律,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并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制定、多学科渗透及在课外家校联合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学慧.论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教育的方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3):114-116.
[2]张慧玲.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写真地理,2020,(5):0228.
[3]周春.谈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