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 者:陈育智 陈明明 王 宁 (厦门华厦学院 361024)

 项目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转向课题《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No.Fjjgzx19-128)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需求变得更加急迫。“科研型本科”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本科生融入社会参加就业给出了更优解。本文就应用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从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3+1”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所谓应用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4年的本科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3年时间完成本科的课程知识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整体素养;第二部分,利用1年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岗位实训或者参加工作实习,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重点工作。这种培养模式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科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际高等教育界就涌现出一股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潮。不同于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教学和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毕业之后就有了“一技之长”,对于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有着更加明确的了解,也能够更容易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要做好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该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和优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优化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在前三年完成本科学业,再利用一年时间进行就业岗位实践和专业技能培养。因此在教学环节上就需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应用型本科侧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当适当增加相关教学的总课时。再有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例如综合性、自主性比较高的实验教学,可以多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尤其是在本科生的最后一年,更是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就学校而言应该强化学研合作教育,引入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加到岗位实训当中去,以技术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和学习,为之后的就业和学习提升打下基础。同样的,教学环节的优化调整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设计,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和学习侧重,合理安排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例如学习通信物联网工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施工图纸,让学生们实际技能测量设计工作,或者让学生参加到工地项目当中去,通过工作实践,完成相关的毕业课题。
(二)优化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化教学”
教学环节的调整具体就表现在课程的设计方面,应用型本科中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需求,合理优化课程的设计,可以通过推行“模块化教学”,让课程的学习模块化,应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灵活多变的同时,也能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升级”,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社会竞争力。模块化教学首先要有针对性,强调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宗旨;其次要强化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再有,根据学生的应用性技能的培养,适当加大核心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学校还应该加入跨学科的课程模块,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社会亟需的。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造就业实践平台
联系更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减少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资,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同时,学校成为企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二、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机制
由于实用型本科教学中极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时间,需要学生有很高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但是于此同时过程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实践效果的检测比较模糊和不确定,导师要在学生进行教学任务的时候做好过程管理,尽到教师的责任。导师不能只是将实践任务安排好就只等结果,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发现和解决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去一些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工作,导师可以定期将学生聚在一起,交流分享工作体会和心得,针对学生的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和指导,并且导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工作中的为人处世行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社会当中。导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实践单位,或者让学生自行组织管理小组,记录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实践成效。作为校方,学院的领导也应该定期进行走访和座谈,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实践教学情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应用型本科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力求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较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具体工作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出改变。首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毕业近在咫尺,他们都会为将来的工作焦虑,导师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工作实践教学。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大学生活刚开始,就业的急迫感不强,导师应该利用一些需要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在改变教学方法的时候,导师要侧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扁平化”的科研型本科教学,有更多的“突出点”,学校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实际情况,通过校企联动,参加实践等,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优势,强化学生专业工作技能。在毕业之后学生不再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社会,学习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有着明确的提升目标和工作能力,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这也帮助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发展。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佳.应用型本科信息类专业"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22(8):125-127.
[2]赵丽特.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人文之友,2018,(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