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德树人 助力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助力语文教学

作 者:王诚健1 陈 肃2 (1.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一小,广东 深圳 518000 2.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小学部,广东 深圳 518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语文教材讲求文质兼美,语文课程体现了很高的精神价值,其人文内涵相当丰富。相关课文都是很好的媒介,上这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能体现其价值取向的“语文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培养价值判断能力,形成价值品质,进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主动担当并有作为的品行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能力、生活体验等诸种要素,真正有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紧扣契合点,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曾做过有益尝试。下面拟结合个人实践,主要谈三点心得。
一、面对现实,修己安心
习主席在《论学习》一文中指出:“要在细照笃行中修炼自我。”何谓细照?这里有外部观照,也有内部自省。何谓笃行?同样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优良的品德,二是要有切实的行动。在这种外观内省和个人自律、道德不亏的语境中,做到行重于言。因此,习主席提到的“细照笃行”,是修炼自我的重要条件,而如何修炼自我则是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在语文教学中,遵从的正是习主席给出的原则,这让我受益良多。具体过程中,我尝试根据学段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理性面对美丑,辩证面对得失,正确面对名利,使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我教《落花生》时,引导学生理性面对美丑。《落花生》(人教版第九册15课)一课教学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及有贡献的人。
在课堂上,我出示父亲说的话: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长在地上,珠玉深藏,等到成熟了,还很难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在理解父亲说的话之后,为了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美丑并正确识别之的能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教师:父亲用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作比较,是不是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可贵呢?
学生:是的,因为桃子、石榴、苹果长得好看,并没有什么用。
教师:好看就没用,这话说得没道理。
学生:不一定,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用途没有花生多。
教师:不同的果实作用不同,桃子、石榴、苹果的用途没有花生多,没有科学依据。
学生丙:我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生长特点,成长规律,没有可比性,它们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
教师:这就是学习这一课的另一个目的——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学会正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交往中互不伤害,积极向上地生活。
此课例,借助“父亲说的话”,点拨指导学生建构积极的价值观,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会尊重他人的优点和包容他人的缺点,减少生活中由攀比而产生的烦恼,由嫉妒而产生的憎恨,从而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再如我在教《伯牙绝弦》时,分析伯牙绝弦原因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原文按因果关系分成两个场景:一是伯牙所念(因)。二是子期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果)。确定因果后,学生能感悟到知音难觅是破琴绝弦的外因,那么内因是什么呢?根据社会背景,人物处境,我引导学生分析出伯牙的内心世界,应当是充塞孤独、无奈,是凄苦常伴,并极其渴望理解和欣赏。但他获得子期的欣赏后终又失去。这里正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阴晴两极:得到时欣喜若狂,失去时悲痛欲绝。情绪的巨大变化,让行为失控——绝弦!从此放弃了专长,舍去了前程,封闭了自己。对于这一结论,我们为子期庆幸——有这样的知己!为伯牙遗憾——与世绝!讲授到此,对于解释伯牙绝弦的内因——得失难调、悲喜难控,就水到渠成了。本课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顺势引导学生辩证面对人生得失,得到不骄,失去不馁。无论得失,都需常存善念,懂得珍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健全人格,是让他们在面对美丑时,学会尊重理解;面对名利时,能淡泊致远;面对得失时,学会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去看待人生、积极生活。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做一个心中有智,心中有情,魂中有勇的积极向上的个体,达到修己安心的境界。
二、心系乡亲——修己安人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搭石》的作者,选择了在家乡司空见惯的搭石为素材,让摆搭石、走搭石等一幅幅画面交相映入眼帘:
急着赶路的老人,只要发现搭石不稳,就会停下匆匆的脚步调整搭石,他一心为他人着想,助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朴素而又绚丽的风景。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节奏起伏,像轻快的音乐,韵律十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宛然若画,充满美感。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上述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时,我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如此温暖的画面,让学生们体会到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家乡的纯朴的乡亲们,把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大善无言看作是人伦之常,这其中的至美境界,也是极好的“语文点”。教学中我牢牢抓住契机,让这种人性美感染学生,浸润他们的心田,激发他们善良的秉性,使他们体会到人间真爱,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以此逐渐形成修己安人的精神气质。
三、生死担当——修己安常
一个民族的荣辱观、生死观,也是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才可能做到甘于牺牲小我,勇于选择生死担当,从而真正做到修己安常。这里说的常,就是急时不假思索的挺身而出,平时不辞辛劳的埋首坚持。前者与后者都是身心的净化与升华,也都直接体现了人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课文《桥》,就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很好样本。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在设计中尝试抓重要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上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老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儿子?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对待党员?”等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并从这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言行中,真切感受其内心光芒。课文最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是面对汹涌而至的洪水,面对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所受到的威胁时,老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桥”,是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桥。这篇课文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对学生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则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着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研究。历经三年又九个月的冶炼、溶解、沉淀、分析;历经三年又九个月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矿渣;历经三年又九个月酸碱对肌肤的不断灼伤。她毅然决然地坚持!丈夫的早逝,社会的歧视,射线的辐射……都没有阻止她坚定、刚毅、顽强地前行!不屈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成就了这项伟大的发现,铸就了这位女科学家最伟大的灵魂。居里夫人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诠释了完美人生的价值。这是跨越百年、千年的美丽,是历经万世而不凋谢的美丽,是宇宙之间光芒耀眼、难以逼视的美丽!这样一种美丽和端庄的形象,将永恒定格在历史的巨大册页上;她坚定、刚毅、顽强、执著的可贵性格将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她视名利如粪土的人生态度将引导所有后来者,沉静前行,将让学生领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高迈的精神人格,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物欲,而在于为人类做出不朽的贡献。
概言之,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底蕴最丰富的学科之一,就是要通过“语文”的途径教育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逐步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为形成健全的精神奠定扎实基础。一句话,语文课要重视人格教育,从课文中挖掘素材,开展人生价值教育,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习近平《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