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基础护理学》的说课设计与应用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基础护理学》的说课设计与应用

作 者:孙书琴 杨光启 何小飞 李玉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03)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科研基金号:QNYZ201819.

 
摘   要:《基础护理学》在整个护理教学课程体系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课程[1]。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复合型护理人才,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以“肌内注射法”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论述肌内注射法的教学设计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说课设计;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2],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教师认同和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依托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3]。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建设[4],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复合型护理人才。下面以“肌内注射法”教学内容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为护理专业大二核心课程,内容节选自周春美、张连辉老师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第3版《基础护理学》,该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肌内注射法是《基础护理学》第十章药物疗法与过敏实验法第四节内容,它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防病治病的给药途径之一。根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职业要求适当整理教学内容,课时数为2学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护士执业考试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2.技能目标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进行肌内注射部位的定位,正确实施肌内注射法操作,同时操作中能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核对制度和运用无痛注射技术和无菌原则。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模拟病患,换位思考,进而理解患者,在操作中关心爱护患者,提高人文关怀能力;通过观看医疗事故的小视频,警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的职业情操;老师现场演示指导,增强护理学生注射操作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本章节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和执业护士考试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肌肉注射法的定位,特别是“十字法”和联线法定位;掌握肌肉注射法的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操作中的“三查七对”核对制度及无痛注射技术和无菌原则。
难点:无痛注射技术及如何克服操作训练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生因为要暴露臀部不敢操作,怕疼等)。
(四)教学资源
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文本型课程资源和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为课程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基础护理学》微课,教学视频光碟,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数字化的资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PPT 教学课件、习题集、试题库、教学辅助资料、实训指导、实训考核标准等相关教学资料及实训教学器材。
(五)学情分析
做好学情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通过课前发放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和以往教学管理经验进行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为三年制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接受能力高,熟悉手机学习软件应用,能够配合老师完成信息化线上app学习任务。
2.知识储备:该阶段的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课程,同时在本次实训课之前,理论课上已经学习了注射原则并掌握了药物抽吸的基本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注射理论知识;但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足。
3.学习能力:学生普遍认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但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和学习时间规划能力,学习自制力欠缺。
4.心理特点:学生对注射既期盼又害怕,表现欲强,惧怕疼痛和暴露臀部隐私部位,且安全意识不足。
(六)教学策略
根据学情分析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本次课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思维,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元联动微视频实训教学法,丰富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采用“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变“被动的苦学”为“主动的乐学”; 变“死记硬背的死学”为“练中学、学中练的活学”; 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亲临其境的易学”。教学观念“由教为重心, 转向以学为重心”[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结合[6]。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020):课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习通和职教云上发布教学内容和微课视频,学生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2.案例教学法:课前发布案例,课下思考,课上通过案例引入课堂,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贴近以任务驱动为理念的教学思想。
3.示教法:由教师示范给学生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提供更直观的教学视角;
4.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示范时,老师扮演“护士”,学生志愿者扮演“患者”,操作示范真实,为学生学习提供近距离教学,更好的展现护理程序。
5.小组互助教学法:体验护患关系,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6.提问教学法: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在理论复习环节,利用超星学习通构建的班级随机摇一摇,抽查学生进行提问,对学生课下的预习和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动态的检测效果。
7.新的学习模式主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采用“学练一体化”和拍摄微视频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示范法在宏观上掌握操作流程和操作重难点,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法与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体验“护士”和“患者”,更能真切的感受护患的心理变化,运用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对待患者和护士,为更好的人际沟通提供帮助,进而提高沟通能力和职业情操,通过课前线上教学微视频的观看和课上微视频的拍摄对比,进行课下纠正和线上评价相结合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实训效果[7]。
二、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化学习和课后拓展学习。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在学习通和职教云上发布教学内容和微课视频,学生提前预习,发布小组角色任务。
(二)课中深化学习
1.案例引入,启发思考,执行医嘱。选用案例“3床 ,李兰、女 ,27岁,因停经40天,出血一天入院,诊断:早孕。经查孕酮低。医嘱:黄体酮  20mg ,肌内注射.”引入课堂,抛出问题“同学们需要执行什么医嘱”,“什么是肌内注射”等,引入新课。
2.复习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操作前复习肌肉注射法的定义,注射部位,注射角度并训练持针手法和注射部位的选择。为后面克服害怕心理和操作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撑,为成功完成操作做好准备工作。观看医疗事故小视频,提问学生“发生了什么?”警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的职业情操,不断地隐性和显形的意识品德教育, 使学生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 实现了素质教育[5]。
3.讲授新课(20min)
为给学生提供更直观和完成的护理程序,教师从护理评估、操作前“四准备”(计划)、操作流程(实施)、护理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示范。
护理评估阶段: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志愿者为“患者”,老师为“护士”,根据医嘱去“患者”床旁进行评估。鼓励学生说出作为“患者”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同理心,进而学会换位思考,在以后与患者沟通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操作前“四准备”:即患者准备、物品准备、环境准备、护理人员准备。在准备时分别采用“一问一答”方式展示,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掌握每样物质的作用,环境准备的重要性等。确保准备的完整性,为操作实施提供保障。
操作流程阶段:教师在现场演示“核对解释、安置体位、定位消毒、二次核对、排气进针、回抽推药、拔针按压、三次核对、整理记录等。肌内注射中的注意事项贯穿在整个操作中,带着问题示教,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如“什么时候不能进行臀大肌注射,患者紧张时该怎么做好心理护理”等,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理论融会贯通于实践,进而加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记忆。
4. 分组角色扮演、训练
示范结束后,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护患角色,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注射药物,进行真人模拟操作。老师在旁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下得了手”,完成注射。最后抽取两组学生拍摄小视频上传至学习通班级进行组员点评,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课堂,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对其他同学操作的点评,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后总结
总结和解答课堂中学生操作所遇到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
(三)课后拓展学习
护士执业考试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的唯一标准[6],为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知识并能结合执护考试,根据本章节内容选取往年执护考试原题和相关训练题发放到职教云平台,起到学生课下巩固,线下检测的目的,同时老师对本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能实时掌握,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反思
(一)取得的效果
知识上学生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要点,技能上能独立完成操作,情感上从操作上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操作操作积极,课堂氛围活跃。“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对课程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掌握,确保了教学质量,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8]。
(二)不足之处
学生在操作中更注重局部操作,常常忽略整体性,不能熟练掌握“两快一慢”无痛原则,同时课堂时间有限,角色扮演的效果呈现欠缺,“三查七对”核对制度应用不足,人文有效沟通体现不理想。
(三)改进的措施
加大融入课堂思政教学设计,提高思想认识;课堂外增加实训室开放力度;开展标准化患者培训。
 
参考文献
[1]任素娟.信息化教学大背景下基础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 卫生职业教育,2020(14):97-98.
[2]高志刚,战燕,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93-95.
[3]蒋晗晖,陈璋,池东东“. 静脉注射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67-69.
[4]李春艳. 翻转课堂在护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2015( 11) : 164.
[5]李锁芝,焦安秀,刘从惠.《无菌持物钳和无菌容器的使用》说课稿的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2007,4(3):117-118.
[6]陆琦.高职护理专业洗胃技术课程说课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6):426-428.
[7]屠金玉,陈芳.视频作业在高职护理实训课堂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5):1867-1868.
[8]姚旭峰,朱亚梅等.基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8(19):36-37.
作者简介
孙书琴,汉族,出生于1987年5月,本科毕业,黔南医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