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机制研究
作 者:王其棣 吴丽生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大
中
小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项目(职业院校专项)“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机制研究”JZ180819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前后衔接的关系,在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时期,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否能够实现衔接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从课程的作用层面讲,其可以看作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教师以实际为据,合理规划课程,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点。但是,我们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宏观性方面分析,国内对此并未有明确说明,更未对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有详细的规定。为弥补研究方面的缺憾,本文从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机制方面着手,一一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人才;高职人才;衔接机制;调查现状;培养对策
引言
2010年,我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刚要提出直到202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符合现代经济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需求相符,成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能够使职业教育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一致,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与技能型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此要求对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做出了明确指示。该方针的颁布是与时代发展背景相吻合的,尤其是国内经济发展与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综合国力的竞争显然已经向人力资源方向靠拢。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境况下,人才需求也在“水涨船高”。人才的渴求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反观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显而易见的是前者无法完全满足后者[1]。中等职业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逊于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很多中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与个人规划下,选择继续深造。这就涉及到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本文首先选取了当地职业院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数据为点,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随后提出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机制构建和优化之策,助其脱困。
一、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现状调查
(一)问卷分析
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性是否达到预期,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当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状况,笔者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人才培养机制,分别从课程目标衔接、课程设置衔接、课程内容衔接以及教学计划衔接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2]。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480份,有效率为96%。另外,还针对教师设计了相关问题,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二)问卷调查
1.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必备要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视为是前行的方向。从教育层面来说,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大批人才,服务于社会,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作是教育实践的预期结果,也是人们前行的动力所在,现实意义巨大,在教育领域通常称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引领,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明确,有清晰的认知,以此让学生能够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如财经类学生就紧抓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调整学习计划等。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只有6%的教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大部分教师对专业目标的衔接认知停留在一般水平,24%的教师对此并不清楚。我们从大课程论的视角分析,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想要真正在实际中得以落实,其基础就是要对培养目标有清晰的定位和认知。本题的调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程度比较低的,那么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降低也就可想而知。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紧紧贴合,既能够符合学生的特点,又可以推动教学的进步。专业建设能够前进的助力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则可以看作是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很大程度上与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因此课程设置就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能够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中高职衔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的设置是否有效也存在重要关系[3]。从一方面说,若课程设置能够具备合理性,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够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对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也是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必要因素之一。在本次的调查中,针对分班问题,对“是不是会针对生源的不同进行分班教学”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课程设置在很多方面是有相近之处的。73.5%的学生表示课程设置是完全相同的,还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略显不同,还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表示设置时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余学生则对于课程设置并未给予过太多关注,所以无从判断。因为高职生源不仅涵盖了中职生,其中还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相对来说,二者分别从教于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教师对其特点进行有效区分,采取区别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这方面调查显然也是没有达到预期,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生源,设置相应的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本专业是极为不利的。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方面来说,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更加注重实践课程,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提升专业度。因此,实践课程在高职课程机制中应该占据相应的比例,不过调查结果显示同样略显失望。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安排的比例是不够合理的,因此想要有效缓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窘境,就应该将实践的相关课程提上日程[4]。另外,高职课程的设置对从教本专业的教师来说并非完全陌生的,身为专业教师,就应该多下功夫,去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使得了解更具全面性,同样对专业教学是较为有利的,更有助于专业教育教学合力的形成和统一。
3.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其可以说是教学的载体,更是课程设置的一种体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查,也是能够反映课程衔接程度的一方面。中高职财经专业在衔接方面通常是会选择本专业或是相近专业,这就使得部分课程出现重复开设的情况,本次调查也将此作为调查内容。由上表可知,针对专业课程内容和中职课程的内容是否会出现重合时,超过70%的学生认为这种情况是极为常见的,不到20%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碰到,还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并没有遇到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衔接内容重合现象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此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课程选择内容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影响要素之一,因为课程内容有重复,所以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能大幅度提升,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可持续性是有一定阻碍的。
4.课程教学计划设计情况
“胸有成竹”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有充分的把握。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学真正开展的指路明灯,更是能够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中高职人才的衔接培养方面,教学计划也应该是能够科学衔接在一起的,因此想要真正实现中高职的衔接还是需要彼此参考。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该以教育中相同专业为前提,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制定。在这方面的调查中,当问道“财经专业学生教学计划是否是以教育部的政策为依据?”时,仅有不到20%的教师表示是以此为依据,还有不到20%的教师表示部分教学计划是以此为依据,其余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并没有将此作为依据规划课程[5]。在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性薄弱,很多共通的知识点无法有效传递,这也就导致衔接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中存在问题与此并非完全无关。
5.课程衔接评价情况
人才衔接培养机制中,衔接评价也是其主要构成内容。针对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进行客观评价,转变当前情况,对课程实现有效衔接是极为有益的。在教学的评价方面,由于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所以他们应该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因此对学生在衔接方面进行评价也是有很大必要的。因为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中职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甚至已经掌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问及学习难度的时候,很少有认为困难的。学习内容的简单化,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弊端的。在本题的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对评价的衔接表示不满意,鉴于大多数学生的不满意与学习主体的因素,教师就应该对评价衔接进行合理优化,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机制脱困之策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在构建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应该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指的是学习者在日常的培养与训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方向与动力,我们也可以将此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开始。因此,在对中高职人才衔接进行培养时,也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深入研究的开始。当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有效衔接时,课程内容的衔接也就顺其自然了。另外,通过比较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是整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被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就是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学生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不论是中职学校或是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分不开的,并且应该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变化。与此同时,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虽然都属于职业教育,但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因此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能够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技术工程师级别的人才。所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在有所联系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的衔接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以人才优势,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建设挂钩,就需要与企业进行高效衔接。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来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企业实践内容能够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中来,学生可以在学中记,干中学,保证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企业实际工作工位是相贴合的,掌握知识的应用技巧[6]。或者为能够对知识深化,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采取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模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或是高技能人才请进来,或者聘妻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让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能够更加长久,也为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三)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在人才的衔接培养过程中,都应该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设置的基础。回顾我国过去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因为诸多原因,使得其出现了衔接不畅的情况。所谓的课程衔接,并非是将二者的课程内容叠加就可以,而是需要中高职阶段要强化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摆脱彼此独立的现状,能够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作为衔接点,对课程进行设计,最终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机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依托于培养目标的指导,同时课程建设也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所以,我认为学校可以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规格,创建一个中高职人才衔接的模型。在此模型当中,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才衔接培养机制是其实现的载体。从作用的相互性方面是横向关系,从层级沟通上来说呈纵向关系。从横向上来说,可以发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的确定引导着人才培养规格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同时,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之间并不是单向决定的关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可以使人才培养规格得到修正,同时,及时把握人才培养规格设定的情况也可以对培养目标的设定做出反馈。从纵向上来说,中职和高职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不能完全独立、互不沟通,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置和调节,才能有效避免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浪费或是断档脱节等现象。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我国培养专业性人才,在其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弥补过去职业教育机制中的不足之处是必须的。中高职人才衔接的培养机制关乎到国内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于中职、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会是其是否能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关键。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无论是经济或是会计人才,都是财经类的一个分支,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起到了助推作用。为能够使得财经类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会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因此,让中职生能够平稳过渡到高职阶段,是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机制构建和完善的主要目的,更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未来的职业教育规划路上,完善人才衔接培养机制,让职业教育焕发多彩生机,将是职业院校教师努力的方向,也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莅芳,李文博.刍议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2]高素琴,刘勇兰,高利平.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
[3]李海燕,孙迎芬.中高职衔接“立交桥”视角下的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
[4]龙志伟.广东省财经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适应性及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苏宗敏.新形势下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的探索——以高职财经类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
[6]胡智清,周进,熊建武,等.践行一体化中高职衔接,拓展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湖南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教改项目为例[J].才智.2016.
作者简介
王其棣(1982.11—),男,汉,福建尤溪人,本科,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吴丽生(1970.7—),通讯作者,男,汉,福建诏安人,本科,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