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用历史典故,培养学生家国 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作 者:殷 敏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中学,江苏 扬州 225261)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地改革,目前核心素养已经受到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历史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家国情怀这一专项内容。而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历史典故增添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同时也借助历史典故进一步丰富历史课堂的内容。本文就历史典故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起到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典故;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爱国情怀是其中一项,目前需要通过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让国家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有效地在课堂中传播传统文化。而为了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善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在教学中活用历史典故。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围绕着历史教学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到教学中,借助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一、 历史典故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价值分析
(一)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宽泛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和国家的兴亡,演变出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从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挖掘出来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比如岳母刺字、三顾茅庐、苏武牧羊等等。而这些历史典故在对学生教育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故事都是大家普遍喜欢的一种形式,借助历史典故开展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力。除了历史典故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外,它也具备了风格宽泛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的风格,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国的历史也具有了较强的包容性,鉴于历史典故这样的特点,我们教师可以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将历史典故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
以往的历史课堂相对比较的枯燥,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那么这样一来对于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太过于理性化,所以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提不起精神,也不愿意在历史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存在学习态度差等问题。而教师如果可以把历史典故融入到历史课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中学习历史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思维,改变单纯的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局面,促进了师生的沟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当然在历史的教学中肯定也会和其他学科一样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可以借助一些生动的典故进行解释,则学生便可以有效的借助这个故事去理解对应的历史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攻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借助历史典故进行课前的引入,这样就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了。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中安史之乱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教师可以借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来讲解、分析当时的局面,从而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历史典故教学更符合学生喜好,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其实无论对于哪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不喜欢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而故事的融入可以让我们在记忆知识的时候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相对比较活跃的阶段,喜欢各种新鲜的东西,而这些历史典故的加入可以让学生进行广泛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教师利用故事的形式把内容说出来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可以更加轻松地把握各种历史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的这种家国情怀。最后教师如果通过故事引入要学习的历史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故事中情节的推进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对于历史本身会形成自己的一个感悟和认识,也会逐渐的爱上历史学科,主动投入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
总之,历史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能够有效的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和生动,也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而目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了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历史典故和家国情怀培养融合在一起更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历史典故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方面的应用策略
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如果还是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能够被动吸收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相对比较的枯燥乏味,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历史典故,一边讲解历史典故,一边渗透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这样往往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而历史典故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典故的价值,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选择合适的历史典故
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希望可以借助历史学科教学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命运和把握命运。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中有很多都传递出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表现着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品质。所以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时要合理的选择历史典故,选择那些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去思考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另外也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反面素材,通过反面素材也让学生能够进行反省,以史为鉴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进而有效的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我们可以引入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和岳母刺字相关的历史典故。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兀术撕毁和约,大举入侵南宋,岳飞亲率骑兵参战,大破金兵,直言:“直捣黄龙府(金人根据地),与诸君痛饮尔!”。正待攻开封,渡黄河,收河朔之地,宋高宗赵构却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并解除了军权。更有甚者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害了岳飞,临刑前,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绝笔。”还有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岳飞母亲害怕自己死后岳飞做出不忠于国家的事情,特地在岳飞的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当时眼含热泪,拜谢了母亲的训之子恩。通过当时岳飞这样的两个历史典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透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深深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真谛,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使用和历史典故相符合的语言风格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时候肯定大部分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知识的传递的,而教师说话时候的语气、语调和表现出来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的时候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字的声调声音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上面风格的把握。要能够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一些肢体语言或者心理暗示。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生动的语言才能够表现出历史典故本身的内涵可所要传递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典故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注意自己表情传递出来的思想。在讲解正面历史典故的时候情感上要激昂一些,在讲负面的历史典故的时候要对里面的负面人物表现出一种厌恶和批判,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比较鲜明的情感态度上对典故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方向,也让学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情境下学习知识,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授课的效果,进而有效的渗透家国情怀。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时,教师可以引入关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当时远在国外工作的钱学森听到了祖国新生的好消息后决定回国,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为祖国服务。但是美国千方百计地不让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历尽艰辛才得以回国。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关于钱学森这个故事的时候在语言上面就应该表现得比较慷慨激昂,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对于钱学森深深地敬意和崇拜的一种表情和情绪,这样才能够借助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这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爱国情怀教育要注意理性和爱国的结合
在历史课堂中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面对异族人入侵,涌现出了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留下了一系列爱国故事。在近代中国,面对着我国半殖民地的危机,也出现了一些救亡图存的最强音,从林则徐到秋瑾比比皆是。爱国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具备的,而爱国的真谛也是需要教师向学生介绍和渗透的。爱国并不是一个口号,要能够让我们落到实处,同时爱国也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坚持爱国和理性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够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更进一步的为国家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指导。比如在学习关于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行径、侵略史实。在授课的同时,注意家国情怀的渗透。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基本都会义愤填膺,对日本产生抵触的情绪。在这种的情绪之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爱国,也要认识到爱国的同时要理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的确令我们国人痛恨,但是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否认他们的一切。比如前些年出现的比较强烈的反日情绪,打砸国内的日本车,还有烧毁日系4S店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一种不理性爱国的表现。在中国销售的日本车是合资车,是中国人花钱购买,砸日系车,伤害的是普通中国民众的财产。同样日系4S店,也是中国人的个人财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错误行为,日本普通民众并未直接参与,不能盲目反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在牢记历史时是需要爱国,但是要理性爱国。
(四)借助特殊节日围绕主题应用历史典故
历史教学绝不能够仅仅依赖于课本中的知识,教师要摆脱历史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来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开展一些相关的历史主题活动,这样也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建立起爱国情怀。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端午节来为学生介绍屈原的爱国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历史典故,在课堂中进行讲故事比赛,通过学生故事的分享和交流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深刻的领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又比如国家公祭日,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纪念日,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家国情怀。在12月13日这一天,可以通过“历史上的今天”的方式,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时真实的图片或者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在这些形式下,直击学生内心,让学生意识到对过往坎坷的无奈,对今朝和平的感叹。深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家国情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目前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为了能够提高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将历史典故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讲历史故事的能力,做一个会讲故事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对历史故事和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丰富历史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故事的潜移默化中深刻的感受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居敏.新时期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J].农家参谋.2019年13期.
[2]卢晓华.释义·疏正·明道——“家国情怀”教育目标的落实[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05期.
[3]刘林祥.培育家国情怀,唤醒时代担当[J].教师.2019年15期.
[4]季大伟.例谈基于部编教材的家国情怀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