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虽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它,但是要想真正把语文学好,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潜心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想、多问,让学生敢提问,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 给予肯定和称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至”,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学生读完课文后很茫然的望着老师,没有一个人举手发问。这时,老师就笑着对学生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谁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来,看谁第一个举手。”出乎预料地,一个顽皮的男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说:“老师,‘配对’是什么意思?”老师表扬说:“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鼓励。”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游戏、爱玩、爱动手制作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引入比赛、表演、游戏、争论、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例如,老师用猜谜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其效果远远好于常规方法。分组教学、小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高潮,学生们在争论问题中各抒己见,摆事实、找根据,与对方开展争辩,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辩论可以让学生尽展才智、锻炼口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细致而有序地观察的内动力。所以语文课上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来培养观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能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做课前准备,我亲自折来了爬山虎的秧。先问学生:“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此时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自己家有,有的说邻居家有,它是一种植物能附在墙壁上生长,可漂亮了!我说:“爬山虎是有脚的,你们知道吗?”此时学生们都瞪大眼睛问:“老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也是绿的吗?”这时我把爬山虎的秧分别分给每一桌上的两个同学,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时,我神秘地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有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实际上我是在复述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着实物兴趣浓极了,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爬山虎的脚了,和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刨根问底。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呀?我微笑着继续讲下去——我的一番富有情趣的话,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因为亲眼观察到了,也亲手触摸到了爬山虎,所以理解内容就特别容易。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画,谜语,教具等多种方法来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力。
四、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声有色,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就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像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去读,带姿势动作去读。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然后再让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读。讲完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哪些地方应用平静的语气,哪些地方应用悲惨的语气,哪些地方节奏快一点儿。学生慢慢地注意了语调的抑仰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凄凉催人泪下的境界。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地完成。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