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呢?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为此,本文特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拥有一桶水。俗话说:“授人点滴,当有满怀”。作为教师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要想取得学生信任,要想在学生中间生根、开花、结果,博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好所讲授的课程,我们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努力研究学问,研究本学科教育,必须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精通专业知识。因此,只有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容量才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文要博览,理要精深。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缺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把读书作为教师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并且敢想敢做,努力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子,让智慧在耕耘中实现价值;同时从小事做起,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达到事事教育人,事事见精神。
二、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位优秀的教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四、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上完第七册《捞铁牛》一课后,教师问:“同学们,除了怀丙这种方法可以捞到铁牛外,他们能不能想是的办法?”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泥沙最后都要铲入黄河,多不好呀!这样做有可能阻塞航道,污染河水。如果我来指挥捞铁牛,只用两船泥沙,我先准备四只一样大的空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沉船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铁牛,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两只船的边上,水手们不把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也就被拖离河底,再拖到岸边,原先的空船也正好装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搭架子,扣住铁牛,等到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用同样的办法反复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再把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河流。”学生这段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就说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