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智移云”时代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大智移云”时代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作 者:李育红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会计电算化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企业业财融合的实践需求,使会计职能由单一的会计核算转变成以决策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因而给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作者所在财经类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现状,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协同等方面,就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经类本科;教学改革
当前“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会计软件的问世,使得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改革教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会。会计电算化是高校财会类学生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以扎实的会计、财务理论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推动高校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以期完善新时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演示和对学生实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讲授和演示,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然后,教师对学生实操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和考核。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财务软件(本校为用友U8 V10.1)主要模块的功能和基本操作,但是学生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操作流程照葫芦画瓢,并未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往往遇到教师未讲解内容,或者教师增加实验内容灵活性(如:根据企业特点将权限在小组成员间自行分配)时,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在该种模式下,学生较少会思考会计软件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单纯机械的模仿教师的演示,主动创新和探索的行为较少。如会计科目的设置与UFO报表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学生前期根据业务修改了会计科目,但是在报表生成时并没有考虑会计科目变化带来的影响,导致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或利润表出现错报。
(二)教学课时量较少,教学内容难度偏低
会计电算化课一般安排在大三第2学期,根据不同学校的安排,一般课时量在36学时-54学时之间(每周2学时或3学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为例,会计电算化课程为36课时,根据教学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从建立账套、增加人员、权限分配等系统管理模块,到总账子系统模块的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以及期末业务处理,最后是报表的生成。学生在企业经济业务凭证的输入中占比10% 左右,且大多为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笔者所在院校采购了用友U8V10.1财务软件,学生只应用了账务处理基本模块和报表模块,而对于其他诸如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存货、预算等子系统功能模块并未涉及,主要原因在于课时量较少,因此造成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受限,难度偏低。
(三)与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验课,一般在大三第2学期开设,学生在先前已系统地学习了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内部控制等课程。学生已基本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前期所学的课程较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记得不是很牢固,这会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相关模块的应用。如在人员的权限分配时,如果不熟悉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容易茫然不知所措;再如遇到相关业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时,如果没有课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充分复习,财务软件中有关填制凭证、编制财务报表等实验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四)与其它实践类课程不能有效衔接
实践类课程是根据相关理论知识为框架而开设的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内实验、专项实验课和综合性实验课。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实验,该门课程不仅依赖这些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知识,也与在此基础之上的其他实验课程密切相关。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除了课程内实验外,财会类专业设置的实验课程有手工会计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管理实验、审计技能与测试、计算机审计实验以及大三第2学期末的学年综合实训。然而,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往往各自独立,缺乏相互之间有效地衔接。如在内容上,手工会计模拟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基础,然而这两门实验课程却分别独立安排,并未有效衔接。
(五)缺乏与其他相关院系课程的有效结合
对于一个制造类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产、供、销等环节。公司财务要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对于财经类高校来说,财会类专业与金融、工商管理、税务类等专业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学者所在会计学院在实验课程设置上应该同金融学院、财税学院、工商学院的某些实验课程相互联结,才能完整、全面地体现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很多学校实验课程的设置在校内各个学院之间是相互孤立的,不能体现企业整体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六)财务软件不能体现数字经济社会对业财融合的现实需求
“大智移云”时代,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使企业的信息存储、沟通更加及时、便捷和精准,企业运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加强了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之间的信息传递,打破了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孤立的格局,便于管理者及时统筹全局并进行有效的经济决策。而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账务处理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实现,业务系统则在ERP沙盘模拟中体现。即便是参加分岗位虚拟仿真实验的大赛,运用的软件诸如虚拟商业社会情景VBSE软件,也并未体现业务与财务的有效融合。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
(一)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翻转课堂理念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信息化课堂的运行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代信息化课堂中。会计电算化由于教学课时较少,课前,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课中,线下通过机房现场教学实践完成实验任务,掌握各功能模块的原理和应用;课后,进行相关总结和拓展学习。如党爱,夏小鸿(2019)以“固定资产日常业务处理”为例,设计该项内容的教学过程。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学习、课中内化和课后拓展。首先是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登录该教学平台完成课前任务。各小组成员通过沟通、协作等方式能够及时掌握课中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在课中学生通过“学规范、教流程、测掌握、析结果、再尝试”五个环节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最后,是教师进行课后总结与拓展。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任务学习中牢牢掌握财务软件中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内容。因此教学要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增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操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线上自我学习。在线下授课时,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难度稍高的模块,比如可以加强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模块,成本管理模块、存货管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的学习,丰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增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使学生能多维度审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转等,拓宽财会专业学生的视野和对财会价值的再认知,提高学生运营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科学安排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做好无缝对接
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会计电算化灵活应用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需要提前复习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可以在课前安排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学习任务。比如基础会计学是大一学习,会计电算化是在大三学习,因此,可以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进度安排线上相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任务,然后在进行电算化课程实训时可以专注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课程体系中,多数实验课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比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课程以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如果这两门实验课在同一学期上,应该遵循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时间安排。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大三第2学期末学年综合实训的基础,因此,在实验课程教学安排上应该前后相互衔接。
(四)强化财务教学软件功能,加强业财融合的能力培养
当前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替代了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财务与业务的紧密融合。财务人员的价值体现在根据相关信息为业务部门提供实时的有用的财务信息(如为企业降低成本)、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能力培养,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管理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学校应配置体现业务与财务高效融合功能的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大智移云”时代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等实践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企业适应新时代的迫切需求。相应地,财经类高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安排上,应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与相关理论课和其他实验课有效地衔接;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做好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应在可能的条件下,配置体现业务与财务高效融合功能的教学软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爱,夏小鸿.基于混合式翻转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以“固定资产日常业务处理”为例[J]纳税,2019(32):174-177.
[2]孙伟力.德国四阶段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42-244.
[3]李盼盼.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4):222-223.
作者简介
李育红 职称:副教授,学位:博士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