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青年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进路

青年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进路

作 者:魏玉真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252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时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艺术素养的内涵
《意见》规定,艺术素养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艺术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是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艺术素养不仅是单纯的会唱歌跳舞,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16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规定,艺术素养是在学习艺术过程中,通过特有的艺术形式如象征或隐喻等流畅地使用艺术语言进行创造、表现、制作、展示、回应和连接的能力。它体现了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人,能够将艺术知识、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环境和情境之中的能力。[3]研究角度不同,对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也不同。综合文献研究,本文认为,艺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体现在对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艺术形式的认识、理解、评价、展示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艺术的外在美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美,提升个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升华个人的精神品质,担当起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承担起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任。
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艺术素养基础薄弱
高中的文理分科教学和高考压力使大部分理科生“只注重数理化等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由于文科生的专业需求,会更多的受到一些艺术的熏陶,所以艺术文化对文科生的熏陶较理科生来说更多一些。但是整体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都相对薄弱,更有甚者对艺术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上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学生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或者睡觉中度过,没有相应艺术兴趣的指引,对艺术更是没有什么追求,对艺术的分类和内容都一知半解。
(二)学校对艺术素养培育认识不足
在当今时代下,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普遍不够新颖,创新思维不足。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一个劲儿的说,学生在底下不管能不能听懂,感不感兴趣,都只能被动接受。其次,“艺术素养课程不是作为学科中心课程出现的”,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程也就是简单的音乐美术欣赏课,在高中时期由于高考并没有这些科目,导致学生对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还经常因为主科老师的占课而不了了知。再者,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普遍较差,有很多专业类的竞赛,学术讲座等,但供学生所能选择和参与的艺术文化活动数量和种类极为有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艺术实践的机会,学校也不提倡此类活动的参与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感情。
(三)学校艺术素养教育理念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是仅靠艺术类的选修课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社团艺术类的实践活动由于号召力、专业性等因素,学生参与的比例很少。但是仅依靠课时数有限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很难较快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开展的艺术选修课也常常因为不重视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单纯的与智育划等号,并没有发挥艺术教育课程应有的作用。而且虽然开设了相应的艺术课程,但很多课程都是无教材无场地,课程仅限于教室内传统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优化路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会依据一定的兴趣选择公共艺术课程,因而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将此兴趣保持并增强。艺术兴趣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艺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使之敏感,也是因为感官的敏感能有效激发创造力。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艺术兴趣是我国艺术教育摆脱缺乏原创性引导、缺乏自由探索引导的关键。例如,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其都寄予着厚望,因而各种艺术培训也令其应接不暇,但后来应有的艺术素养在他们身上却难以理想地展现。那么,学生所具有的天赋与创造力为什么没能得到有效开发? 原因之关键是内在动力的缺乏。诚如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所说: “小时候父母逼着孩子学的东西和小孩长大后要做的事情完全是两回事,尤其是当父母再也管不着孩子的时候。一般说来,那些长大后还继续保持其天赋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以此为职业或者从这类活动中得到内心愉悦的学生。”艺术兴趣绝不能被消极地调动,也不能靠监督保持,更不能靠强迫来增强,所以在课程开始时便需加大对其关注的力度,了解在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学生们的艺术兴趣是怎样的,以便在大学阶段重新调动起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其二,艺术兴趣是艺术思维生发的圆心,而艺术思维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技术创新思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此为切入点增加感觉器官的敏锐性,对艺术、科学都很重要。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先生说: “感觉器官敏则趣味增,感觉器官钝则趣味减,诱发机缘多则趣味强,诱发机缘少则趣味弱。专从事诱发以刺激个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 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他将艺术最为直接的功用指向了使人的感觉器官敏锐,依然与艺术教育的本质相关联,审美便可调动各个感官在情感的陶冶中达到和谐,为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观察、敏锐觉知等人格素质的形成做好积淀,水到渠成地为创造力的开掘做出贡献。
人内在的创造力一旦得到开发,艺术素养便得以提升,必然会对诸般技艺产生影响。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卓越成就得益于艺术的熏陶,他曾这样赞誉夫人蒋筑英介绍给他的音乐艺术: “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在课程中保持与增强学生艺术兴趣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艺术兴趣的火苗燃烧起来意味着艺术潜力已待萌发,把握这一机会可事半而功倍。
大学生已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有了接受与掌握艺术知识、培养与提高艺术素养的基础条件。全方位、多形式的艺术课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广阔,为提高智力,拥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提供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必恒. 2018 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 高校篇[J]. 艺术评论,2019( 3) : 152.
[2]蔡元培. 蔡元培谈教育[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65.
[3] 丰子恺. 艺术教育[M]. 北京: 海豚出版社,20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