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设疑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设疑

作 者:梁 彬 (瑞金市思源实验学校 342500)

 

 
摘   要:初中阶段,同学们开始初次接触化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化学是初中生最为陌生的一个学科。化学用一种崭新的视角对生产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解读,这固然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但也往往带来陌生感,学生并不容易掌握。本次研究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设疑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灵活利用疑问悬疑导学拓展,相信对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巧妙设疑;创新思维
化学学科教育中,巧妙设疑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其中的化学反应,或者制取氧气等的知识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很少接触到的。正因如此,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不够灵活和深入。组织进行巧妙设疑的教学,是为了通过悬念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让大家的头脑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化学教学的深度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一、以有趣的化学现象设疑
化学教学中,不乏各种有趣的现象。比如镁条的剧烈燃烧,给人以照明弹一般的视觉冲击,这就是很多学生日常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的;再比如我们燃烧氢气,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并在烧杯内部产生水汽等等。这些现象就如同变魔术一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这些有趣的化学现象来设疑,让大家从兴趣产生探究的动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准备一份二氧化碳以及适量的石蕊试液。然后老师用变魔术的方式,在一块手帕里面铺撒适量的二氧化碳粉末;然后将手帕罩在装有石蕊试液的烧杯口上静置一分钟左右。随后我们揭开手帕,就会发现烧杯中的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根据这个现象,老师即可提出疑问: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烧杯里的液体变色了呢?有趣味的现象设疑,大家开始思考:有的同学说是水中有东西慢慢产生了化学反应,有的同学说是手帕中藏有物质与石蕊试液产生的反应。那么,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有什么物质?手帕中有什么物质?老师让大家去摸手帕、去闻烧杯液体的味道,从而一步步引导探究,帮助同学们了解了这一化学现象及其化学原理。
二、以真实的生活情景设疑
化学现象设疑的特点在于简单直接,不需要前期的铺垫和带入;但它的不足在于没办法充分展示化学的实用价值,有些同学会孤立的看问题,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疑,是指老师对悬念疑问的提出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设置,要让同学们看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关联,并且能在学习探究化学的过程中建立服务生产生活的责任感。这符合化学核心素养教育和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需要。
比如在学到化学中燃烧和灭火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了木炭、木材、纸片、纸盒、塑料袋、布料、易拉罐、橡皮等很多材料;还有酒精灯、打火机、蜡烛等燃烧器具。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较好的把握燃烧的条件,了解不同物体燃烧产生的效果,老师设置了下面的疑问:如今我们想要点燃一些物体,可以使用蜡烛、打火机、火柴等很多工具。那么,如果是在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呢?古人是如何点燃物体的?我手边准备的这些材料,你认为哪一种物体点燃的速度更快,哪一种物体燃烧的时间会更持久?如果让你去农村烧火做饭,你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点燃炉灶和柴火呢?
这就是以生活情景设疑的过程。它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提出疑问,又鼓励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去探究问题,是化学教育在设疑中探究发展的有效尝试。
三、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设疑
在初中化学的设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的一些现象或者生活中一些场景是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直观呈现的。比如镁条或者白磷剧烈燃烧的现象,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材实料的做操作,是会有一定危险性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则会更加简便和直观,也没有什么危险性,是课堂设疑的有效途径。再比如我们想要用实际生活中灭火的场景来设疑,让大家明白灭火行为中的化学原理。那就可以在网上搜集灭火员救火的现场视频,或者在一些科教节目中进行灭火的场景给同学们看。在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设疑中,可以给老师提供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度,可以更广泛的采集素材设置疑问悬念,引导同学们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设疑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化学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没有了对疑问的跟踪解答,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认知就会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深入的掌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疑问教学的驱动力,激励培养学生的学科探究兴趣,从而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婷.巧妙设疑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159-160.
[2]王慧.小班化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方法[J].化学教与学,2016(09):57-59+68.
[3]杨加根,杨小祥.构建新型原生态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