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文化自信培育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作 者:王 伟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300070)
大
中
小
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肯定了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同时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建设者,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自信培育便成为题中之义。因此高校要立足时代背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同样也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文化传承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主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践行者。各高校在推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教育主管部门对文化自信建设的部署出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不同高校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一,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个别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足、大学生群体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自身文化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导致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并未一帆风顺。笔者从文化自信培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对策。根据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展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发挥教育教学的阵地优势;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强化教育者的引领作用;深挖思政课堂潜力,疏通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开拓培育文化自信的宽广途径四个方面出发,立足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阵地建设,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文化自信教育和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真正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优化课程体系,发挥教育教学的阵地优势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时代赋予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高校要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服务部门发挥合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和开发教学新载体。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非常必要。课程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思想政治课传授给大学生,课程设置的好坏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为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要立足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实际,增强实践课的课时、增设文化类的选修课、重视隐性文化课程建设。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强化教育者的引领作用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个人素质突出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者要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素养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培育功能。从当今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出发,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而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水平过程中的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
三、深挖思政课堂潜力,疏通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课能传播正确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政治性,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文化性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追求,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通过比较中西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在文化交锋中明辨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同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的主流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和文化选择。
四、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开拓培育文化自信的宽广途径
“文化的本质取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通过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既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也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实践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拓宽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既需要立足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课内文化自信教育,丰富课外校内文化活动,同时要走出校门,增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实践教育建立起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知识的运用桥梁,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实践教育的理念下,不再是教育教学活动单方面的主体,而是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了学生,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认同国家的发展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才能肩负时代使命,以强大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引领,因此必须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