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以部编版九上第一、二单元为例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以部编版九上第一、二单元为例

作 者:沈桂贤 (广东省中山市开发区第一中学 528400)

 摘   要:思维导图在记忆、理解和创新等方面有极为有利的优势。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通过研读教材,找出专题主题词;梳理知识,整理出主题框架;查漏补缺,填补知识空白;观察导图,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联想,思维升级五个步骤完成专题思维导图的绘制,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
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也直接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现阶段中山地区使用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对于初步接受系统历史知识学习的初中学生而言,会让他们感觉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历史知识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难以把握主次、明确重点。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仅靠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足以满足达到培养目标的。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它从中央发散出去,运用曲线、符号、词汇、颜色发及图片,形成一个完全自然的有机组织。[1]由于符合大脑的“中心——四周”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在记忆、理解和创新等方面有极为有利的优势。因此,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有利于达成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仅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及原则。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历史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流程包括梳理知识脉络巩固基础知识、联系古今中外提升认识水平、配套习题检测学习致用等三个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前二个环节可以通过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拆解为以下五个步骤,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果,完成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任务。
(一)研读教材,找出专题主题词
常规专题复习课一般是教师直接给出专题标题(也即主题词),学生再围绕这个主题词发散回忆相关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首先要研读教材,找出专题主题词。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分别是“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稍一思考,学生会发现这二个单元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词“古代文明”,但如果用这个词作为本专题主题词时间范围又太大,不甚合适。因此,将这两个单元的相关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压缩,发现:时间角度来说它们都是奴隶制时期的文明;空间角度而言,就是常说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至此,可以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定为“奴隶制时期的东西方文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梳理知识,整理出主题框架
找出主题词后,该如何将单元内繁杂的知识以逻辑的关系与主题相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使用关键词原则,绘制思维导图使用关键词不但便于记忆也便于理解核心要义后达到扩展联想的目的。第二,同级别分支逻辑关系一致原则,这有利于完整清晰地核理出知识体系。
例如,将本专题《奴隶制时期的东西方文明》纷繁复杂的各课知识与主题词进行逻辑关系一致的联系后,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东方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
第3课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西方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希腊、亚历山大帝国)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罗马)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希腊、罗马)
因此,可以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如图一:
       图一 
(三)查漏补缺,填补知识空白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较多,有时限于客观原因部分知识被掩盖而成为隐性知识。[2]如本专题《奴隶制时期的东西方文明》第三级分支,二级分支“古埃及”有6个三级小分支,而“古代两河流域”只有4个小分支,“古印度”有5个小分支。按逻辑推理,每一个东方文明应当都有6个小分支的表现,因此,整理补充思维导图如图二:
图二(方框为补充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将隐性知识显现出来,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譬如挖出隐性知识“古代两河流域”所处的大洲为亚洲,从而可以得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古埃及处于非洲其它都来自亚洲。还有从书本相关史事中找出补出知识得知“古印度”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扰如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这与古埃及极为类似,且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
(四)观察导图,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知识的复习是一个整体性的学习,通过观察会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图三所示:
图三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东方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西方文明都起源于海洋,是“海洋文明”。这也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东方文明是“农耕文明”,而西方文明是“工商业文明”,为世界近现代史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做好了知识逻辑铺垫。这些联系都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解释。
(五)发散联想,思维升级
这一环节其实相当于常规专题复习课的第二个环节“联系古今中外提升认识水平” 。《奴隶制时期的东西方文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的文明起源,整理导图如图四所示:
 
图四
 
 
 
 
 
 
 
 
 
 
 
 
 
 
 
表一 中西方文明起源对比
经过整理,对比中西方文明起源如表一。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素养。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作为专题复习课,学生已对历史知识有了较多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积极思考之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表达自己对专题知识的见解。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得出即可。
2.主题性原则。历史专题思维导图的制作一定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紧扣一个中心向外发散,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3.逻辑关系一致原则。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体现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
总之,思维导图在记忆、理解和创新等方面有极为有利的优势。思维导图作为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逻辑化,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在绘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达到育人的目的。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 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62
[2] 马富刚.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