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 者:王大勇 (贵州省赫章县朱明乡教育管理中心 553206)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数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可以体现在利用已有的教材,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教“能被2整除的数”时,我改变按书本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 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当学生说出一定数量的整数时,而又把个位是1、3、5、7、9和个位是0、2、4、6、8的数都说了的时候,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从而得出结论。
或许是独特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一轮“考老师”后,大多数同学纷纷举手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我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我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由此可见,教师不一定要跟教材小步子地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可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反之,若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师为教而教,则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
三、培养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培养合作交流习惯,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得到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丰富想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从而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只有教师有创造,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