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雨霖铃》教学设计
作 者:李玉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第二中学,黑龙江 龙江 161132 )
大
中
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全词以“离别”为线索,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对情人手拉着手,泪眼相望,不舍分离的情景,反映了作者的伤感、郁闷的心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这首词构思精巧,层次清晰鲜明。上片写离别之时,是实写;下片写想象离别之后的情景,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想象离别后的孤独寂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词中写景的意象,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写景意象,感受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积累阅读审美体验。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写景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知识、方法,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文学品味,进而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授方法
1、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1、导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情感都是依依不舍的,让人伤感的,所以有诗句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一首离别之作——《雨霖铃》。(板书)
2、多媒体展示柳永图片和文字简介。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营造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4、学生自读、提问学生读,全体齐读。(诗歌必须重视反复诵读,多读才能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5、理顺词句,明确意思(诗词虽然不用像文言文一样一字一字都翻译出来,但是句意必须理顺疏通,这样才能进行鉴赏)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上片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从意象入手,找意象,绘意境,品情感。学生对意象已经不陌生,必修一中学过《沁园春·长沙》诗中上片有多个写景意象)
生:意象: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饮、兰舟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凄凉、萧索的意境。
表达了词人和情人分别是的哀婉缠绵、依依不舍。
2、从抒情方式上看是哪种抒情?
生:是借景抒情
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描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场景?
生:词人和情人手拉着手,默默无语两眼泪,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4、从时间上来看上片写的什么,下片写的什么?
生:上片写离别之时,下片写的是离别之后。
(学生能够看出写的离别时,离别后,但是想象离别之后不容易答出来)
师:正在离别呢,就到离别后了,是真正的离别后吗?
生:不是,是想象离别后的情景。
师:想象从写法上来看属于什么手法?
生:虚写
师:从前给大家讲过虚写的几种情况:想象、回忆、做梦、神仙鬼怪之境都是虚写。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想到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南方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这一句写的好在哪里?(小组间讨论,从意象入手)
生:酒,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与愁联系在一起,举杯消愁愁更愁。
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还与留谐音,表达出了留恋,不是之情。
晓风残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作者想象自己离开后,在异乡酒醉后在杨柳岸边夜宿,醒来后只看见天上的残月,表达了孤独、寂寞、思念之情。
七、总结
风流浪子柳永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哀婉缠绵的离别之景,我们也仿佛置身这别离之中,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八、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九、板书
雨霖铃
借景抒情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 虚实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