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全育人背景下技工院校 “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作 者:梅 雪
(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 青岛 266229)
大
中
小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技工院校需尽快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一、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技工院校侧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学习、消极懒惰、敏感多疑、自卑等问题,学风现状不容乐观,学风整顿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观的缺失。技工院校应主动出击,实施“价值引领,双线融入,隐形施教”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梳理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价值引领”。就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成才。具体表现为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如爱国、真诚、守信、勤劳、和谐、吃苦耐劳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渗透。
“双线融入”。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线,梳理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点;以思政教育为主线,从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两方面,梳理出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对照研究,寻找思政教育切入点。
“隐形施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视频音频、实操训练、课后强化等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融会贯通思政元素、职业素养元素和专业知识点,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透过思政课程的理想表达,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
二、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一)强化思想政治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技工院校教师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学习,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授,站稳政治立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铸师德,弘师魂。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思想上让专业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二)构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
技工院校要在学院内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落实。可以成立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把课程思政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和年度目标。教学主管部门要建立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激励机制和师资队伍等层面着手,确立实施方案,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可以会同宣传部、组织人事处和教学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活动,组织课程思政老师参与专题培训,在校园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调研、学校讲座、校园文化节、党建活动等专题活动。科研主管部门可以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激励计划,设立专项课题和校级“课程思政”精品建设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就课程思政工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全方位、多渠道宣扬课程思政改革,营造浓厚的课程思政氛围。
(三)结合一二三课堂,凸显协同育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改革要打通第一课堂(学校课堂)、第二课堂(家庭、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密切配合。
1.用好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首先,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强化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使课程思政教育有载体。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应加入思政目标,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在教学内容授课中,选择那些结合当前时代主旋律的主题供学生讨论, 例如在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讲解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后,要求学生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提出建设性看法。
其次,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比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小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开发一些包含思政元素的案例,提出与课程相关的时政问题,通过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的改变嵌入思政元素,在案例讨论中接收积极向上、爱国敬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比如在“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讲到教师心理健康内容时,引导学生对“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悟道、明理。
以笔者所在的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一年级,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可在课程中融入中国优秀学前教育思想家等爱国和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元素;二三年级,为激发出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可融入中国梦、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四年级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可以在课程中融入挫折与团队精神教育,增加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道德感并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最后,通过专业课程的课后作业布置融入思政元素。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一项好的作业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布置这样一项作业:“请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写一篇 1500 字的论文,论文题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 如何融入地方语言’”,通过这项作业提高学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2.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营造“课程思政”氛围
专业实践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因此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实践课程,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滴灌式”融入教学环节。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见习的安排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筹备和组织幼儿园主题活动;在开展见习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团队合作能力,根据既定方案开展幼儿园相关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统一进行安排,根据专业见习实践开展的情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与反馈,将感受落实在字里行间中,升华在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把专业理念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如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钉钉网络课堂等,把学前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气象、新事件以新闻形式推送,要求每位同学在阅读完后签到并跟帖,以此为学生订制自己的、充满正能量的专业新闻,让学生在树立专业意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