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什么”
作 者:刘冬华
(重庆市潼南区文星小学校,重庆 潼南 402660)
大
中
小
摘 要: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命成长的空间,课堂是生命在场的殿堂,课堂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的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分享的阵地。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 教育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 需要一个关注生命个体的课堂。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积极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关爱孩子;尊重生命;师生互动
最近,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培训,有幸聆听了3位专家的讲座,他们讲得特别的精彩,让我受益多多。我明白了新课标下的课堂究竟是什么。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堂是什么”的理解。
一、孩子成长的空间是课堂
每一个孩子都喜爱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这让我想起了一堂由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那天,课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一切都很顺利,同学们也配合得很好。当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准备总结下课的时候,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着这幅图,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你会做着怎样的梦,说出怎样的梦话呢?”同学们积极踊跃地讨论着,并回答得非常精彩。令我欣慰的是,同学们能按着我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抓住“信赖”这一主题,展开想象,从“美好”的境界中感悟事理。于是,我也因势利导,进行总结:“同学们,小珍珠鸟之所以能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正是因为彼此之间的这种‘信赖’……”话音未落,班上一位较调皮的孩子全毅插嘴:“老师,应该不像你说的那样,我觉得小珍珠鸟睡着了,那时因为它太累,它整天被禁锢在这间屋子里,失去了自由,……”见到我顿时惊讶的表情,他支支吾吾地说不下去。教室里出现了暂时的沉默,所有的眼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眼看就要下课了,我也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收场。恰好下课铃响了,我也闪烁其词地回答了他。一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就这样被这位“多嘴”的孩子所破坏了,我垂头丧气地走下讲台。回到办公室,我非常气愤,暗自想着待会如何批评他。可当我走上教室的时候,我看到了全毅同学正趴在桌子上哭了,而周围没有一个同学理睬他。原来下课后,同学看到了我很不开心,就把这节公开课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全毅同学的“多嘴”,所以他哭了。看到这一幕,我原本心中的怒火霎时间熄灭了。第二天,我走上讲台,细声慢语地对着同学们说:“昨天全毅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珍珠鸟的另一种想法:它渴望自由……现在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讨论着,全毅不时的看着我,我则向他微笑着。于是,他举起了小手,情不自禁地娓娓道来,把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十分透彻。其他同学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孩子成长的殿堂是课堂
人类学家兰格维尔特指出: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对于教育来说,生命就是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是以人的方式展现的“人”而非展现“物性”或成为“工具”的人。人的生命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当以生命为原点,任何偏离原点的教育都是对教育的异化。所以,直面生命,回归生命,这是教育的本义,这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关爱孩子,我们要关怀生命
要把学生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教会儿童体验生活,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生命成长的需要的才是教育的内容。我们不能把童年视作单纯地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阶段,而应视作人类独立形态阶段。儿童生命所展示的童真、童趣给人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是激发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也是儿童最具自魅力的东西。教育不仅要表明儿童的这种生命存在,而且要呵护这种天性,让学校成为其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
(二)关爱孩子,我们要包容生命
孩子是一个个不断生成着,发展着和创造着的生命体。教师是孩子生命的“守护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或俊或丑,或慧或钝,可他们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其父母的“心肝宝贝”。我常想,许多人生活遇到许多严重的挫折后为什么还能支撑下来,正是因为他(她)有孩子,每个个孩子都是他的父母不屈不挠向前生活的根本理由和根本动力。孩子,哪怕是最差的,他们憧憬未来,想入非非;活蹦乱跳,惹事生非,随心所欲,不管是非……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这些“另类行为”,我们都经历过。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容下这些平时所不能容忍的东西。
(三)关爱孩子,我们要激励生命
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可能长长处于黑暗的状态,它需要意识的照亮。所以,教育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的面前有着成群的差生、“问题学生”,出于职业的倦怠心态和功利的追求,我们会排斥、厌弃,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有“生命感”,从良知的视角来善待生命,点化生命,激励孩子的生命应该永远是我们的“兴奋域”。
课堂是什么?我也要说:课堂是孩子成长的空间,课堂是孩子在场的殿堂,是一个个孩子在一起彼此的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分享的阵地。我们的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 需要一个关注每个孩子个体的课堂。关爱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朋友们,让我们关爱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潜能,竭力去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泓清泉吧!
参考文献
[1] 冯光:《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教育研究 》 2006年第3期
[2]齐学红:《教育中的身体隐喻》,《上海教育科研》 2006年第1期.
[3] 曾志朗:《生命教育——教改中不能遗漏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