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法懂法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作 者:李美秀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中心学校,广西 南宁 530109)
大
中
小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要求是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素质再高的人也需要依法办事,只有真正懂得法律的人才能成为被社会接纳和需要的人。作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必须研读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教会学生知法懂法,才能让学生守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知法懂法
引言
中学生时期正是步入成年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缺乏自制力,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功能性优势,是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充分把握渗透的策略,适时适度地渗透法治教育。
一、立足学情及教材,培养学生法律观念
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教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理念,尊重学生在的主体地位,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富含法律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将法律观念有效渗透到教学中。
例如,我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设置了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理解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法治的重要性是什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列举身边的例子如闯红灯、上课吵闹、弹弓射鸟等,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含义本质;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创设情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P85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提出问题“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有人认为,只要是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和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白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不仅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还维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这样,在目标引领下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法律常识,引导学生学法知法。
二、运用案例教学,强化学生法治意识
法律知识比较枯燥,有些知识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选取学生熟悉常见的生活案例或法律案例,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融入真实案例中,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分析中深化法治知识及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时,我就是通过在实际教学时,先通过中学生日常易混易错的案例“小刚平时无心学习,经常打架斗殴,敲诈同其他同学。老师找他谈心,要求他改正错误,他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我是未成年人,即使犯罪,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请同学们判断小刚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其中的法律因素,让学生明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虽然,法律规定人一定的年龄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其他案例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探讨,并将小组内交流的看法与其他小组分享,在相互补充和发表观点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三、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增强学生法治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讲解书本理论知识,也不是让学生对相关法律要求、法律规定等生硬地记忆或被动,而是要在课堂上以一种更生动、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化学习。针对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活动中明确法律的重要性,真切地体会法治的必要性。
例如,“融入社会生活”这一章节内容,提到了参与生活公共生活是我们与生俱来面对的,学生讨论社会公共生活包括排队买单、学校上课以及在图书馆看书等,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如果大家不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规定,如插队争抢、随意毁坏公物等,就会造成公共秩序的混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无法保证自己能享受到公共资源。
四、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法制知识
学生在日常书本中学到的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价值,想要让学生真正内化法制知识,明白法律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仅是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贴近教学实际的,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拓法制意识的第二课堂中将法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当注意搜集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例如:上学路上,走斑马线、不闯红灯,是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表现;学生按时到校,认真完成作业,既是公民正确行使受教育权的表现,也是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要求;结合学生中存在的自习课讲废话、课桌上乱涂乱画、作业应付了事等现象,理解公民怎样正确行使权利,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小区开展法律普及活动,通过自发设计法律小报,宣传相关的法治知识,在实践中向小区居民普法,有效提升了其法治意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受法律的意义和内涵,形成法治意识。
总结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非常有必要,既关系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新时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而学生立场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法治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做新时代好学生,未来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金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07).
[2]张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18(13).
[3]王汝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