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语文走向生活 ——陶行知教育理论启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解读
作 者:周登智
(西藏察隅县完全小学,西藏 察隅 860600)
大
中
小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在这一教育理论启示下,本人以为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才能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向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呢?这离不开生活的支撑。换言之既是:语文教学要生活化,一方面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要与生活相关联,另一方面在于课后实践要依托生活。在陶行知教育理论启示下,本人认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应该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以课文素材为基础,让小学语文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生活的真实描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我们在教学时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搭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材内容,理解语文文字蕴含的思想。
例如低年级生字教学中,“金木水火土”这些生字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多媒体出示这些字代表的实物画面,以“木”来说,既可以出示课桌、椅子、柜子,也可以出示森林、木头等事物,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与“木”有关的,同时也真正让学生理解了“木”字的含义,木头来源什么地方,木头可以用来干什么,真正实现了有趣有效的生字教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小学语文呈现生活
教材中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自然也有一些内容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与小学生认知能力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内容比较抽象。针对这一部分知识,本人的建议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如果知识不能直接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借助情境这一桥梁,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呈现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让语文知识无限靠近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例如,中年级的古诗词《望庐山瀑布》,古诗词内容用词精炼,简单却极具内涵,抽象但却充满意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一般课文更大一些。鉴于此,本人在教学中就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在课前导入部分,多媒体出示庐山风光片,学生观看,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品读前两句时,学生对“香炉”这一词的理解是有难度的,所以本人多媒体出示了“香炉”的相关图片,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像“香炉”一样的庐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在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千尺”有多高,本人设置这样的情境: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以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帮助学生掌握此处“夸张”这一修辞手法。
如此一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用语言描绘生活,让小学语文美化生活
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诗情画意,充满画面感的课文。针对这类课文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语言描述课文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以画画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例如,教学《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本人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以谚语导入新课内容:同学们,我们积累过关于天气的谚语,能谈谈你们知道雾的哪些知识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多媒体展示云遮雾绕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请学生观看图片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雾的样子。课堂结束即将结束时,又鼓励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动手画一画自己眼中的雾。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以简短的语言描述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以柔和的线条、缤纷的色彩画雾,深化学生对雾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活动实践化,让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只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生活实践的作用,导致很多学生“读死书”,不知如何“用书”。这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启示下,我们试图走出传统语文教学困境,多为学生搭建生活实践平台,提高社会实践机会,开展多样化生活实践活动,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延伸。
例如,教学完《赵州桥》这篇课文后,本人设置了如下课后作业:①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或者访问身边的亲戚朋友,看看我国还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文化遗传。②请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桥”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桥?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些桥,写一写这些桥的故事。通过设计生活实践类课后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搜集相关资料,既达到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结语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故此,我们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落实生活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走向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全德.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5):139.
[2]叶子璐.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明日风尚,2017(11):141-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