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 者:李晓峰 (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山东 平度 266700)

 摘   要:数学,是科学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数学学科教育应当提高数学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探究新的方法,让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全面实现数学学科教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融入
一、创设教学情境,融入数学文化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方式。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环节。只有这样,在未来的数学学习道路上,学生才能有更高的热情,有更多的动力去解决数学问题。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相对相对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师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高效互动,建立文化融入平台。数学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创设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素材。教师借助情境创设引入故事文化,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数学学习内容吸引力的增大,也能让课堂氛围更加贴近学生的心。
像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上与乘法口诀相关的故事去创设课堂情境。乘法口诀,又名“九九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九九歌,也叫做小九九。那乘法口诀为什么叫做九九歌呢?教师可以将与之相关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在古代,九九歌是由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称它为九九歌,它起源很早,汉代燕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设立招贤馆征集各方人才。等了很久,一直无人来应征。过了一年,来了一位普通老百姓,把九九歌献给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可笑,九九歌也是才学出众的表现吗?这人却答,九九歌确实够不上才学,但如果您能尊重我这位只懂九九歌的老百姓,那其他更多高明的人才便会接连而来”在故事讲解中,文化情境得以形成,学生听着问题,听着故事,对九九歌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好奇点。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与记忆乘法口诀,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结合数学概念,融入数学文化
学生的年龄越小,其概念学习过程越困难。但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概念学习过于枯燥,教师要针对这样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融入必要的数学文化。一个数学概念,加上一个精彩的数学故事,便会形象起来,立体起来。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且对数学概念所对应的数学现象有相对直观的认知。
像在讲解“平均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关注内容的指向。在小学二年级,教师要利用平均分这一概念让学生认识除法,对除法概念有基本认知。积极开发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利用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故事,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学习上的困难,才能让数学教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像“森林中有许多你喜欢的小动物,今天他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你也来参加吧”。用这样的语言与多媒体展示的图片相配合,让学生看到图片中热闹的森林聚会,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像有12个桃子等。丰富的食物都是为小动物准备的,像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这样的故事内容和图片信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影响下搜集数学信息,用数学语言完整的概括出包含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的情境。通过必要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关注分竹笋、分桃子、分松果、分胡萝卜的问题。像“有6个竹笋,要分给两只熊猫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要怎么分呢?”当学生分给两只熊猫各三个竹笋时,教师便告知学生,这便是平均分。如果一只熊猫得到2个竹笋,一只熊猫得到4个竹笋,便不是平均分。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小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有利于数学文化中的形象特点迸发出来,改变小学生数学枯燥无味的死板看法。
三、创新作业形式,融入数学文化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之一。布置数学作业,也是融入数学文化的一种方式。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数学文化。之前的数学作业,都是书面作业。大多习题,来自于课本和练习册。学生通过完成习题,锻炼个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答题技能。但单一的数学作业形式久了,学生会对作业产生厌烦感,在融入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作业鼓励小学生开展数学探究。让学生在课后,仍然积极思考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文化。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除了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数学内容和答题方式,还要给学生留下更多数学文化的探究契机。
像在讲解“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两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最初发现观察物体知识的数学历史内容,让学生了解每一点数学知识和每一点数学理论,都来源于大量的实践积累。在布置作业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选择5样物品去观察,并选出一样最让他们惊喜的物体。比如,杨桃这一水果切开会呈现出五角星状。也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去搜索更多与观察物体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将数学文化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先喜爱数学,再探究数学现象,才能使数学学习真正减负。
 
参考文献
[1]豆众义.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12):89.
[2]魏民.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教育艺术,2020,(3):57.
[3]张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卷宗,2020,10(5):310.
[4]成天明.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J].山东青年,20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