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农村高中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探究

农村高中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探究

作 者:龙玉发 (贵州省盘州市第五中学,贵州 盘州 553501)

 摘   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越来越多校园欺凌事件被曝光,各类骇人听闻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触碰到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必须要深刻反省和深思,积极开展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欺凌事件研究,做好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工作,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真正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共建平安校园。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欺凌;心理健康;德育
前言
校园欺凌现象多产生于青少年群体,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既包含了学校原因,也离不开家庭原因,更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欺凌现象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了真实的伤害,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欺凌者和冷眼旁观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校园安全以及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仅为了构建安全校园,更重要的是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正是源于此,我们课题就校园安全建设中的欺凌事件进行重点研究。
一、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分析
综合前人的研究经验以及笔者个人教学实践,对校园欺凌行为成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是青少年自身性格发展缺陷。校园欺凌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中青少年自身性格缺陷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内因,比如青少年“脾气暴躁、情绪化、叛逆”这些都是青少安性格缺陷的表现。加上中学时期的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一遇到压力或者学习障碍就容易自暴自弃或者情绪失控,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差,一旦找不到合适的释压“窗口”,“欺辱、凌霸”就成为了他们的情绪宣泄通道,校园欺凌事件也由此而生。
二是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品格教育。过去我们都不重视家庭教育,家长也不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既不懂真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不善于教育孩子。加上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挣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也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青少年长期缺乏精神陪伴,自然也会产生人格缺陷,最终成为欺凌或者被欺凌的人。有研究表明“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对孩子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形成畸形的心理,这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是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美国的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出,“学校专断地决定了学生学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学,当学生感受到比预期的更为无所不及地被操纵时,常常会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反抗”。校园欺凌现象的主体和对象往往都是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的学生,学生内心长期受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一旦与教师、同学发生任何口角、争执就容易产生暴力意识,进而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选择欺凌其他更弱势的群体“以卸心头之恨”。这是当前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社会不良影响。随着网络媒介等快速发展,网络游戏的迅速崛起给青少年带来了另一种情绪宣泄出口,尤其是是游戏中的暴力、血腥、杀戮、色情等内容,非常容易诱导青少年产生过激、偏激行为,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可能去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从而产生欺凌现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追求和信仰,浑浑噩噩度日,既没有责任感,也缺乏敬畏心和羞耻心,这些客观的生活环境都是校园欺凌现象的滋生的土壤。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对策
(一)帮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 
要想规避校园欺凌事件,我们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教育学生远离矛盾冲突。比如通过播放校园欺凌相关视频、影视作品,电影《少年的你》就是对此最好的印证,这些电影既是校园欺凌现象的缩影,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德育的最佳素材,让青少年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不良影响以及危害,从内心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善良温暖的人,平时不炫富、不透露经济状况,发现同学遭受校园欺凌要及时告知教师或家长,严重时应该报警,交给警方处理。除此外,也要加强“杜绝校园欺凌”的引导和宣传。例如利用学校的墙壁文化、黑板文化定期开展“校园欺凌”法治教育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校园欺凌危害以及安全教育知识,通过多途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杜绝校园欺凌行为以及自我保护意识,鼓励学生不做欺凌之事,不当欺凌之人。
(二)加强安全与法治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是为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杜绝校园欺凌事件。而对学生进行安全与法治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会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从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自作主张、欺凌霸友,以打架斗殴等危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遇到校园欺凌时也要学会向家人、老师寻求帮助,学会寻求法律援助,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三)强化管理,家校社合力 
校园欺凌行为防治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通力合作。学校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学校对于纪律意识淡薄和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教育及心理疏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强化各方面的管理。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社区委员会、地方执法人员会议,提高家长防范意识,让家长了解、学习和防范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措施,形成多元联动网络,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力。真正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环节进行防治,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结语
总之,校园霸凌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的多,也隐蔽的多。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加强德育、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法治意识,为学生建设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杜绝校园欺凌事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雨隆.浅谈高中校园精神欺凌[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75. 
[2]冯奕源.高中校园欺凌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