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戏启智,趣探求真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作 者:刘 芬 罗 玲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3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有利于教师全面分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智能,发现每个幼儿不同的智能结构和个性潜能,促使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此不仅对提高教师研究幼儿发展与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能让每个幼儿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性地使用个案研究、多主体评价、即时评价等方法与策略,从而“丰富内容”、“活化材料”、“有效指导”。具体开展详见下文。 关键词: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发展评价;价值与策略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具有及时性、情境性、个体性的特点,能够让教师根据幼儿自身的成长特点对幼儿身心发展状况进行衡量,避免了机械的参照标准值的比较,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比较适合幼儿园的幼儿评价。它有利于教师全面分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智能,发现每个幼儿不同的智能结构和个性潜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的闪光点和薄弱之处,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帮助幼儿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研究幼儿发展与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而且能让每个幼儿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 开展科探游戏主题存在的问题:
1.游戏主题单一,不深入
从小班到大班经常出现内容设置重复,年龄段混淆,游戏内容单一的现象。当游戏主题展开后,不少幼儿则表现为游戏时兴趣不足、不断求助、无所事事等行为。
2.游戏材料缺乏动态性
材料应该要经常更换,是大多数教师畅谈投放经验时最常谈起的。然而,据调查显示,一些活动区材料已经十分陈旧了,有的已经损坏,却还在给幼儿继续使用,教师投放材料的数量和更换频率,影响了活动区教育的质量。因此,不能定期流动、更换的材料很难吸引幼儿的兴趣。更不能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探究行为。
3.教师缺乏指导技能
教师对幼儿的科探游戏指导缺乏有效性。不善于关注幼儿的兴趣,对孩子的游戏经验、游戏主题、游戏行为缺乏解读。在《指南》背景下,我们如何对科探游戏主题进行深入和指导呢?这是教师需要迫切去实践和研究的。
二、 “三步曲”推进科探游戏主题的深入与指导
(一)序曲——丰富内容,拓展游戏主题
观察记录应贯穿评价实施的全过程。观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幼儿发展,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采取相应教育手段的基础。表现性评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真实性情景中,通过观察、记录及有系统地收集儿童能做什么和如何做的资料,以清楚了解每一位儿童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幼儿游戏的兴趣点,挖掘新的游戏主题,让幼儿在自主、自发、自选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1)捕捉闪光点
捕捉闪光点,就是将游戏中那些无意产生的创意与方法,那些有价值的设想与行为加以“固定”并“放大”。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引导幼儿探索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幼儿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主题活动中,更能体现自主性,体现他们内在的需要和游戏本身带来的种种乐趣,促进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行为,充分发挥了游戏的价值。
(2)诠释未知点
诠释未知点,就是抓住幼儿的未知点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例如“怎样让电线、树叶吹出泡泡?”“用漏斗吹蜡烛怎样吹灭得快?”“小动物掉到陷进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救它?”等,解答这些问题能真正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二)正曲——活化材料,促进游戏发展
通过作品分析、行为表现能真实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是对幼儿主题学习行为及各类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孩子智能发展的资料,推断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如游戏材料是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或操作的物质材料,具有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增进游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丰富、适宜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支撑他们的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的兴趣。
1.动态性策略
科探区的材料要不断地更新补充和开放,才能保持幼儿的兴趣,让探究游戏能够深入地发展下去。所以,材料呈现时要体现动态性。
●材料的增添。是指当原材料的探究目标达成后,幼儿兴趣逐渐降低时,教师及时添加另一组材料,使幼儿对探究更感兴趣。
●材料的删减。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这样使探究增加一些难度,给幼儿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材料的组合。是指材料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激发幼儿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组合材料的过程本身远比产生的结果更让孩子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往往更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是小小工程师》探究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齿轮材料、智高积木等,幼儿尝试将齿轮与智高积木结合起来,利用智高积木的多变性和齿轮积木的机械传动,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玩法。
2.自由开放式策略
自由开放式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材料投放,即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如纸杯、盘子、珠子、积木等以及各种废旧物品等。教师不对材料作 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水平进行变化。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
(三)尾声——有效评价,深入游戏主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是朦胧、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自己,从老师、同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因此,在游戏主题深入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永恒的课题就是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契机,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最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成效与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出:“衡量一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不能不看她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评价与指导的能力,因为理解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并能够通过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学前教师专业特殊性的最重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冬菊. 创造性游戏活动对幼儿心智培养的研究探索[J].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4
[2]王小英.“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