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课堂创造性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创造性教学之我见

作 者:刘振金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心小学 2624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教,学生要创造性的学”。现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创造性教学,已经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主旋律,而数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平时教学,对这一问题作一浅谈。
首先,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树立教师创造性意识。
创造性教学需要创造型教师,教师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要天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教学素质。对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的一切潜能,当然也包括后进生的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满腔热情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其次,认识创造性课堂,把握创造性教学特征
1.情景设置。数学教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卓有成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去探索、去创造。像上好每一节课的引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到渗透主体和带入情景的作用。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个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还兼顾了图案的审美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强大探索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质疑问答。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比如,平时的一个“笔算乘法”的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会口算几十乘几后,教师创设这样的情景——两只猴子各采14个桃子,分两排对应排列,每排都是一个筐10个,另一筐4个,提出“两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引导、鼓励学生思考14×2是怎样算的。学生要相互说自己的算法后,全班踊跃交流:有的说14×2就是2个14,14加14等于28;有的说从图上看左边2个10是20,右边2个4是8,合起来是28;有的说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合起来是28。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闭幕式前提。教师在一般教学中,学生通过做作业、做练习等形式解决问题,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在重复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对于不合应的回答,加以引导。
3.合作探究。创造性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引,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动手操作、实验和发现。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和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独立的探究能力和发现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下面是《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
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老师安排学生分小组来制作长方体模型,进而加深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特征的认识,下面是两种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1】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12根木条,每4根长度相同,并准备了八个顶点和一张彩色纸。
分组合作,要求:用木条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在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上一层彩色纸。
【教学2】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木条,一块橡皮泥和一张彩色纸。
分组合作,要求:观察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能否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材料不够可以向其他小组调剂,也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拿,如果有多余的材料可交给老师;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在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上一层彩色纸。
第一个例子,学生虽然能很快制成一个长方体模型,但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捆住了学生学习的手脚,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探索性。第二个例子,由于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开放的,这样学生就能放开手脚主动去操作、探究,小组里有的找长,有的找宽,有的找高,有的做顶点,有的用纸做面,而合作要求里的“材料不够可以向其他小组调剂,也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拿,有多余的材料可交给老师”体现了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有价值的合作机会,让孩子互帮互学、生生互动、共同成长。
再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形成教师创造性教学。
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必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创造性教学,就是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应教学要求。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