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寻古诗文育人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作 者:解 君
(攀枝花市西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四川 攀枝花 617066)
大
中
小
摘 要: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文的学习占有很大的比重。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很好的育人价值。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忽视了古诗文的育人价值,偏向于机械记忆,知其义而不能悟其情,不能很好地发挥古诗文的育人价值。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课堂教学的改进来找寻古诗文的育人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古诗文;育人价值;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典诗歌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生发,生成了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美学资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血脉。在全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梦的今天,我们找寻古诗文中的育人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正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常言“无文不成学”“得语文者得天下”。从2019年9月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历时四年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即统编本新教材。新课本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约占课文总数的30%。与原来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面对新形势、新课改、新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古诗文的教材教法,重点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一书中提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土壤中,而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的古诗文成为涵养中国人的文化源泉,诗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诗中有家国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古诗文育人价值的最好体现之一,学习研究古诗文,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养成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从陆游“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满腔愤懑,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豪迈,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忘死,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学习此类古诗文时,不提倡繁琐细致的分析讲解,可将历代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故事穿插到学习中,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制作个性座右铭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通过吟诵学习,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学生。
二、诗中有高志
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立志。缺乏高洁的志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今的社会才显得如此人心浮躁,网红遍地,急功近利。王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一文中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古诗文中汲取养分的力量。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风骨到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守身如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声呐喊言犹在耳,《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责任与担当,这些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在探索中建构古诗文育人模式——智育+德育+美育,助力学生成长。
三、诗中有深情
古诗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音韵悠长,还包涵着丰富的情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暖暖亲情,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依依惜别的友情,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又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的似水柔情。学生在积累国粹语言的同时,去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时候要注重课堂情景的创设,通过学生的诵读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古诗《游子吟》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注释进行理解后反复琅琅诵读,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父母之爱,去感受这篇古诗所体现的浓浓亲情。特别是对最后一句古诗的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应该怎样和父母相处,如何报答养育之恩。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拥有感恩之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样在分享故事中也可以教会学生去感受身边人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发挥古诗文的育人价值,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四、诗中有画面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古诗文不仅承载着文化美、音乐美、韵律美,还有画面美。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旷深远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落魄,寥寥数语,却让人浮想联翩,画面呈现。
学习此类古诗文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诗中画面视觉化,例如在教学古诗《咏鹅》时,因为诗句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教师在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为古诗配上一幅插图。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方式非常喜欢,完成效果也很好,白鹅、红掌、清波,画面色彩对比鲜明,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古诗文的学习,印象深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诗中有哲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最讨厌的教育方式就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讲道理。传统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最佳范本,以最优雅的表达方式讲述深刻的人生哲理。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凡能言者皆能诵之,它也成为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最广泛运用的古诗句之一。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的惜时劝学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野广阔到“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学之道,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何为“诗教”。寓理于诗,不言而教,字字隽永,铭刻于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而来。
结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以诗言情立志发理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挖掘优秀古诗文中的育人价值和文化内涵,利用优秀的古诗文对学生展开教育,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有特点的诗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古诗文,感受古诗文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同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J].才智,2020(05):193.
[2]江剑红.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26.
[3]林海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4):24-25.
[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01,p126-p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