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讨
作 者:周金龙
(贵州省盘州市第五中学,贵州 盘州 553501)
大
中
小
摘 要: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暴力事件也频频被报道出来,逐渐低龄化、多样化的暴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破坏了学校育人环境。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起,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本文笔者主要分析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以及应急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心理危机干预
前言
校园暴力通俗而言指在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单指肢体行为,也包括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致造成生理、心理的伤害等。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2019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英国伦敦发表了《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该报告就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指出,几乎每3个学生当中就有1个曾经被同龄人欺负、凌辱或者暴力(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对待过。由此可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预防校园暴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
校园暴力绝非单方面行为,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存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二者在校园暴力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研究经验来看,施暴者和受害者在校园暴力中的危害包括如下:
从施暴者角度而言,其为校园暴力的主导者,一旦踏上施暴这条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和引导,则非常容易走上违法犯罪这条不归路,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在中小学阶段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往往都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即便成年以后,也容易对家人“大打出手”。在学生时期就加入到“暴力帮派”,最终走上一条犯罪之路。同时,施暴者也非常容易被社会遗弃,这符合大部分人的道德观,他们进入社会后也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此外,心理学研究者还发现,喜欢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的人更容易产生“捷径”意识,俗称“好逸恶劳”心理,不善于积累,难以感受到小成功的激励。
从受害者角度而言,他们经历了校园暴力,不仅身体受到损伤,也会受到心理创伤,大部分受害者受心理创伤折磨远大于身体损伤。比如在被施暴后,更容易产生懦弱胆小心理,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习惯逃避现实,深受暴力事件的影响,内心极为痛苦,但却不敢随心与他人倾诉。最严重的是受害者一旦受到暴力攻击,就非常容易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灵阴影。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制约了受害者心理健康发展。
二、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干预是学校或者教师根据校园暴力对受害者进行的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处理过程。就校园暴力影响范围而言,心理危机既可以是针对施暴者和受害者个体进行的,也可以是针对全班、全校学生制定的,通过采取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不良情绪排解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促使学生摆脱暴力意识,有效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针对这种心理危机干预目的,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播放一些普法栏目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犯罪分子的心理和暴力意识,引以为戒,提醒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避免这些行为,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着换位思考,懂得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从而理解这个社会,避免差生逆反好报复心理。又如在生命教育相关主题中融入法治教育,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构建预防欺凌行为的精神堡垒,让学生把“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内心深处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学会自我约束,杜绝暴力行为。
(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的重要措施。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策略:
一是积极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给学生正确与他人相处、沟通、交往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和释放压力,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负面情绪、人际交往冲突而产生暴力行为。
二是为学生专门设立心理咨询的服务站。比如请有经验的班主任、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轮流充当心理咨询师。通过传授经验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偏差,避免暴力行为产生。
(三)从校园环境角度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土壤的好坏自然影响种子的生长。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往往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更容易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针对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一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可嘲笑、歧视、侮辱学生,更不可变相体罚学生。此外,我们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志愿者活动,带着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给予学生希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价值观,避免学生内心滋生暴力想法,最终避免学生走向暴力之路。
结束语
一言蔽之,校园暴力行为不仅危害施暴者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受害者身心健康行为,更是对学校育人环境的严重破坏。我们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校园暴力绝非学生之间的事情。要想遏制校园暴力,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安全校园环境来实现危机干预,将学生的暴力意识“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现状调查研究[J]. 麦清,曹瑞,赵丽霞.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2)
[2]暴力文化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昌成明.时代金融.2017(23)
[3]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刘天娥,龚伦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